[发明专利]感染抑制剂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19665.1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6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J·M·拉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瓦赫宁恩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01 | 分类号: | C07K14/01;A61K39/12;C07K16/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罗菊华 |
地址: | 荷兰瓦***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染 抑制剂 | ||
本发明涉及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病毒蛋白和编码所述蛋白的白斑综合征病毒核酸分子。本发明还涉及包含所述蛋白的组合物、其在疫苗中的用途、包含所述蛋白的疫苗和用于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特异性DNA或抗原性物质的诊断测试。最后本发明涉及抗所述蛋白的抗体。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是养殖的对虾(penaeid Shrimp)中涉及主要经济重要性的病原体。该病毒不仅存在于虾中而且还存在于其他淡水和海洋甲壳类动物(包括蟹和鳌虾)中。在养殖的虾中,WSSV感染可在3-10天内达到直至100%的累积死亡率,从而可对虾养殖工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毒特别地在90年代初发现于中国,并从中国很快地传播至东南亚的其他虾养殖区。在其于1995年11月在Texas和South-Carolina被发现之前,WSSV最初显示局限于亚洲。在1999年初,中部和南部美洲也报导了WSSV并且现已在欧洲检测到WSSV。密集的虾养殖、不充分的卫生设施和世界贸易已增加甲壳类动物的发病率和增强了疾病传播。因此,WSS已成为动物流行病并且不仅是对虾养殖的主要威胁而且还是对海洋生态的主要威胁。该疾病是必须向O.I.E.申报的。
WSSV是大的DNA病毒。WSSV病毒体广泛地在感染的虾的血淋巴中循环。电子显微术研究显示WSSV病毒体是长度为大约275nm和宽度为大约120nm的杆状至卵形形状的包膜颗粒。最显著的特征是悬浮时在病毒体的一个末端上的尾样附属物。
病毒颗粒包含至少6种主要病毒体蛋白(其中3种(VP664、VP26、VP24和VP15)存在于杆状核壳体中,且2种(VP28和VP19)存在于包膜中)和大约40种次要蛋白。
已测定了WSSV的全基因组序列(Van Hulten等人,Virology 286;7-22(2001),Yang等人,J.Virol.75;11811-11820(2001),Chen等人,Virology 293;44-53(2002))。DNA具有大约300kbp的大小。其包含大约180个开放阅读框架。大部分基因编码与任何已知的蛋白或基序不具有相似性的蛋白(Van Hulten等人,Virology 286;7-22(2001),Yang等人,J.Virol.75;11811-11820(2001))。
迄今为止,特异性地保护虾免受WSSV感染的唯一可能性是接种疫苗。大多数实验疫苗基于WSSV包膜蛋白VP28(Witteveldt等人,于Fish Shellfish Immunol 16:571-579(2004)中,Witteveldt等人,于J.Virol.78:2057-2061(2004)中)。
疫苗的不利方面通常是:接种疫苗是为了抵抗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的感染的预防性行为。因此,如果感染压力较低,那么解决感染问题的治疗性方法更方便(可按需要获得)且更便宜。然而,对于治疗目的,疫苗不是合适的选择,因为建立预防性应答需要时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保护虾免受WSSV感染,更具体地免受口腔感染(oral infection)的改进的或可选择的方法。
令人惊讶地,在WSSV中发现编码新型蛋白的新基因,所述蛋白经显示在病毒至虾(或更一般地;甲壳类动物)的上皮细胞的初步附着(primary attachment)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该基因经证实编码口腔感染过程中的主要起始因子。这将在下面进一步阐释。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示于SEQ ID NO.:1中。
显然,由于在许多密码子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碱基中存在摆动性,因此,在个体病毒之间的核苷酸序列中可存在一些变异。因此,与SEQID NO.:1中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90%的核苷酸序列同一性的核酸分子也被认为代表根据本发明的新基因。
核酸分子的核苷酸序列与根据本发明的核酸分子的核苷酸序列的“百分比核苷酸序列同一性”可通过与SEQ ID NO:1的核苷酸序列的全部或相关部分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来测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瓦赫宁恩大学,未经瓦赫宁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196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气体放电管正反相测试的测试系统
- 下一篇:人身、试验仪器防感应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