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倾角可变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5735.4 | 申请日: | 2009-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3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堀口宗久;水野晃;安藤正夫;长谷部正广;神谷齐;沟手信一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爱考斯研究 |
主分类号: | B60G17/015 | 分类号: | B60G17/015;B60G7/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倾 可变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变更车轮的外倾角的外倾角可变机构。
背景技术
过去存在一种装置,如图28所示,为了能够通过促动器分别对各轮的外倾和束角(トウ)进行控制,该装置具备:球窝关节533,其将支持车轮的轴532相对于车身由一点支承;第一和第二促动器534、535,它们对在轴532上的由球窝关节533支承的支承点的上侧或下侧且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点进行支持,并且使该两点的支持点在车宽方向上分别变位;控制机构,其对第一和第二促动器534、535进行控制,通过使上述两点的支持点在车宽方向上相对地变位来改变车轮束角以及/或者使上述两点的支持点在车宽方向上向同一方向变位来改变车轮的外倾(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122932号公报
但是,在通常使用促动器的机构中,为了维持规定的外倾角,始终需要动力,因此存在效率降低、燃料消耗率恶化的情况。并且,若设置在规定位置停止促动器的动作的停止机构,则另外需要空间,并且还会增加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降低对电动机的负载且能牢固地抵抗外力的外倾角可变机构。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外倾角可变机构,其改变车轮相对于车身的外倾角,其特征在于,具备:底座部件,其与所述车身侧连结;驱动源;动力传递机构,其至少具有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轴部件;传递部件,其经由第一连结部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连结;可动部件,其将所述车轮支承为能够旋转,经由第二连结部与所述传递部件连结,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底座部件进行转动来改变所述车轮的外倾角,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能够切换从所述车轮侧起顺次在直线上排列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所述动力传递轴部件的第一状态和从所述车轮侧起顺次在直线上排列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动力传递轴部件、所述第一连结部的第二状态。
另外,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轴部件由曲轴构成,该曲轴具有:曲柄轴,其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进行旋转;曲柄销,其能够与所述曲柄轴一体旋转,并且相对于所述曲柄轴偏心。
另外,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蜗杆,其通过所述驱动源驱动;蜗轮,其与所述蜗杆啮合,并且能够与所述曲柄轴一体旋转。
另外,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旋转要件,其通过所述驱动源驱动;第二旋转要件,其能够与所述曲柄轴一体旋转;第三旋转要件,其相对于所述底座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固定成不能旋转。
另外,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源由所述电动机构成,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根据所述电动机的驱动,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
另外,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件与所述底座部件经由缓冲部件连结。
另外,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具有将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底座部件进行支持的两个连结点,所述传递部件的移动轨迹与通过连结所述两个连结点的线的垂直线和所述车轮的旋转轴的面相重合。
另外,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具有连结所述车身与所述底座部件的支承杆,所述支承杆的轴线与通过连结所述两个连结点的线的垂直线和所述车轮的旋转轴的面相重合。
另外,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的特征在于,连结所述两个连结点的线的垂直线是所述两个连结点的垂直平分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改变车轮相对于车身的外倾角的外倾角可变机构中具备:底座部件,其与所述车身侧连结;驱动源;动力传递机构,其至少具有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轴部件;传递部件,其经由第一连结部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连结;可动部件,其将所述车轮支承为能够旋转,经由第二连结部与所述传递部件连结,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底座部件进行转动来改变所述车轮的外倾角,所述外倾角可变机构能够切换从所述车轮侧起顺次在直线上排列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所述动力传递轴部件的第一状态和从所述车轮侧起顺次在直线上排列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动力传递轴部件、所述第一连结部的第二状态,因此能够实现结构简单、部件数量少、轻量且成本低。另外,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由于在第一连结部的旋转方向上不会产生外力成分,因此形成与锁止状态相同的状态,从而能够牢固地抵抗外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爱考斯研究,未经株式会社爱考斯研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57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管消磁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高压液体电阻器的自动补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