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倾斜加强件和设备以及用于形成该倾斜加强件和设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7850.5 | 申请日: | 2009-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3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达雷恩·约翰·温特;马丁·汉普登·耶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空中客车操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50 | 分类号: | B29C70/50;B29C5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英国布*** | 国省代码: | 英国;GB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倾斜 加强 设备 以及 用于 形成 方法 | ||
1.一种用于形成具有圆角肩部的C形截面部件的模具工具,所述模具工具包括:
内模,所述内模具有柱形主体,所述柱形主体具有通过相应的圆角凸起部连接至相对的平坦端面的柱形外表面;和
外模,所述外模具有通过相应的圆角凹入部连接至相对的端部凸缘的柱形中央部,其中:
所述内模的一部分布置成设置在所述外模的所述端部凸缘之间并且与所述端部凸缘间隔开,以限定与待形成的所述C形截面部件的希望的横截面对应的腔体;
所述圆角凸起部和所述圆角凹入部具有围绕相应的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的周边而变化的曲率半径;并且
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可旋转,使得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彼此邻近处的所述圆角凸起部和所述圆角凹入部的曲率半径当该内模和该外模旋转时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工具,其中,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都是可伸缩的,使得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沿其旋转轴线的长度是可变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工具,其中,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的长度被布置成当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旋转时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工具,其中,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的长度被布置成当所述圆角部彼此邻近处的所述圆角部的曲率半径随着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的旋转而减小时增大。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具工具,其中,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的旋转轴线是平行的。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具工具,其中,所述内模工具的柱形外表面和所述外模工具的中央柱形部布置成是平行的。
7.一种形成细长的纤维增强的复合C形截面元件的方法,该复合C形截面元件具有通过圆角肩部连接至中央腹板的外凸缘,所述圆角肩部的曲率半径在沿形成的所述C形截面的长度的一位置处大于在另外的位置处,所述方法包括:
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长部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具工具的所述腔体;并且
当所述复合材料通过所述腔体时,使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旋转以改变所述圆角肩部的曲率半径。
8.一种形成纤维增强的复合T形截面加强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形成C形截面元件,随后沿所述中央腹板的中心轴线折叠所述C形截面元件。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形成的纤维增强的复合T形截面加强件。
10.一种用于形成礼帽形截面加强件的模具工具,所述模具工具包括:
外模,所述外模具有:至少两个轴向对准的第一柱形主体部分,每个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均通过圆角肩部连接至相对的端面;以及连接在相邻的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所述相对的端面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柱形主体部分,所述第一柱形主体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柱形主体部分的直径;和
内模,所述内模具有:至少一个第三柱形主体部分,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柱形主体部分具有相对的端面,每个所述端面均通过圆角凹入部连接至相应的轴向对准的第四柱形主体部分,每个所述第三柱形主体部分的直径均大于所述第四柱形主体部分的直径,其中:
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相对于彼此如下设置,使得所述内模的每个所述第三主体部分均设置在所述外模的相邻的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之间,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彼此间隔开;
所述外模的所述圆角肩部和所述内模的所述圆角凹入部具有围绕相应的所述柱形主体部分的周边而变化的曲率半径;并且
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可反转,使得在任何给定点处所述圆角肩部和所述圆角凹入部的曲率半径当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旋转时变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模具工具,其中:
所述外模的每个所述第二柱形主体部分的中心轴线均从该外模的旋转轴线偏移;
所述内模的每个所述第三柱形主体部分的中心轴线均从该内模的旋转轴线偏移;
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的相应的轴向偏移量是相等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模具工具,其中,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布置成使得当在邻近于所述内模的点处的所述外模的所述圆角肩部的曲率半径处于最大值时,所述外模的每个所述第二柱形主体均处于距所述内模的旋转轴线的最小距离,使得由所述模具工具形成的所述礼帽形部分的深度是最小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空中客车操作有限公司,未经空中客车操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785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