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二芳基庚酸类化合物及其使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29867.4 | 申请日: | 200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2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罗廷灿;金荣镐;权赫俊;恽胡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RNL生物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49/248 | 分类号: | C07C49/24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二芳基 庚酸 化合物 及其 使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病毒抑制活性的化学式(1)的新型二芳基庚酸类化合物,或者其药物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前药,和包含其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其治疗剂的使用。
背景技术
病毒引起多种疾病,尤其是,在病原性病毒中典型的一个病毒,其变成畜牧业中的问题的是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导致家禽的严重损害,比如母鸡和火鸡。禽流感病毒根据其致病性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cs (OIE))分为“列表A种类”和作为在韩国的传染性家畜疾病的I型。
流感病毒根据它们的细胞间质蛋白和核壳体蛋白的抗原物质性分为三个型,A、B和C。而且,根据血凝素(HA)的抗原结构的不同,其帮助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以及宿主细胞膜和病毒包膜之间的融合,导致病毒感染,神经氨酸苷酸(NA)其在病毒在细胞中增殖之后从细胞出芽时起重要作用,流感病毒进一步每个分成16个HA和9个NA亚型。理论上,144个种类的病毒亚型可通过两个蛋白的结合存在。
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鸟类排泄物发生,还通过水滴、水、人类的脚、饲养车、设备、仪器、粘附在鸡蛋外表面的粪便等等。在病毒感染的症状中,虽然症状根据感染的病毒的致病性而不同,常见的有呼吸系统症状、腹泻和产蛋量的快速减少。在某些情况下,头脑部分、比如鸡冠、显示紫绀,某些时候脸部出现浮肿或者羽毛粘结在一起。由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率由于病毒致病性从0%到100%不定。病毒感染需要准确诊断,因为其症状与某些其它疾病的症状相似,比如鸡新城疫、传染性家禽呼吸气管病、支原体感染等等。
在1959-2003年期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爆发在全球有记录的已经有大约23次,但大多数都是局部事件。2003年的12月在韩国爆发的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发展到超过30个国家,包括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比如日本、中国、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从而变成全世界流行。
即使已知人类不会感染禽流感,但禽流感的预防因为1997年香港的H5N1的人类H5N1感染的事件,1999年从人体分离的H9N2禽流感病毒和2004年加拿大的H7 禽流感的人类感染事件,因而禽流感的预防成为公共卫生机构最重要的事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http://www.who.int/csr/disease/avian_influenza/country/cases_table_2006_06_20/en/index.html)的报告,已确认228个人在10个国家感染过H5N1亚型禽流感,其中130个在从2003年至2006年6月20日期间死亡。在韩国,自从1996年发生的经H9N2亚型感染的低致病性禽流感,在1999年再次发生。
当禽流感病毒爆发时,大多数国家通过杀死在爆发中感染的所有动物作出反应,并经历爆发的国家不能出口家禽产品。因此,禽流感病毒被认为是阻碍家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此外,当存在人类感染的风险时,损失扩散至广泛的行业,包括旅游业和运输业。
最近,全球已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发展抗病毒药。商业上可用的抗病毒药包括拉米夫定(lamibudine)其用于HIV(艾滋病毒)-1和乙型肝炎的治疗,更昔洛韦(丙氧鸟苷(gancyclovir))是用于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的丙氧鸟苷(gancyclovir),主要用于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的症状的,但紧急情况下也可用于不同病毒感染的症状的处理的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另外,扎那米韦(zanamivir)RELENZA?和奥塞米韦(oseltamivir)TAMIFLU?都是为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苷酶抑制剂而人工合成的也都在商业上可用。
然而,氨基三环癸烷(amantadine)及其类似物、金刚烷乙胺(rimantadine)的使用,用于流感病毒A的治疗,受限于抗性病毒的出现和其副作用。最近,病毒对于奥塞米韦(oseltamivir)的耐药性在H5N1型禽流感病毒中出现,这样,就迫切需要发展不同的抗病毒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RNL生物技术株式会社,未经RNL生物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98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舒适不伤人的吸管吸口
- 下一篇:一种双吸管插接并联的吸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