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电通信系统和无线电通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9934.2 | 申请日: | 200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3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玉木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4W48/18 | 分类号: | H04W48/18;H04B7/04;H04J99/00;H04W16/28;H04W24/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王茂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电通信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通信系统,尤其涉及可有效应用于在具有多根收发天线的多个基站与从属于各基站的多个终端之间进行数据收发的方法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涉及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技术,存在例如非专利文献1~5中记载的技术和专利文献1~3中记载的技术等。
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关于1个发送站对N个接收站的1对N的无线电通信(BC: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的通信容量,采用脏纸编码(Dirty Paper Coding)作为提供系统容量的上限的方式。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存在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容量的方式。
在非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通过多个发送站协作而在表面上使发送站侧的天线总数增大来进行上述脏纸编码,从而使系统整体的吞吐量提高的方式的概念。
在非专利文献4中,在1个发送站和1个接收站的1对1的无线电通信(Point to Point:点对点)中,作为最大限度地引出无线传输路径具有的通信容量的方式,公开了特征模式传送方式。
在非专利文献5中,公开有在1个发送站和多个接收站的多用户系统中预测无线电区间的信道信息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时分多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时隙对多个终端同时进行基于空分多址(SDMA: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通信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计算从多个收发天线之间产生最佳性能的天线的组合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根据SDMA环境参数的变动,进行调制方式或编码率等的发送比特率调整,使通信容量增加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67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924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02136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Writing on dirty paper”,IEEE Trans.Inform.Theory,vol.29,issue 3,May 1983,M.Costa著,IEEE发行,p.440,Figure 1:Variation of Gaussian-Shannon channel
非专利文献2:W.Yu and J.M.Cioffi,“Sum capacity of Gaussian vector broadcast channels”,IEEE Trans.Inform.Theory,Vol.50,No.9,pp.1875-1892,Sept.2004
非专利文献3:S.Shamai and B.Zaidel,“Enhancing the cellular downlink capacity via co-processing at the transmitting end”,in Proceedings of IEEE Vehicular Tech.Conf.,May 2001-Spring,pp.1745-1749
非专利文献4:“MIMO信道中的空分复用方式和其基本特性”,电子信息通信学会论文杂志B Vol.J87_B No.9,September 2004,电子信息通信学会发行,大钟武雄、西村寿彦、小川恭孝著
非专利文献5:“使用了信道预测及改良用户选择法的多用户MIMO-BC系统”,信学技报RCS2008-11(2008-05),电子信息通信学会发行,关志、大榉知明著
发明内容
但是,关于无线电通信系统,近年来伴随着系统的高速化,从提高频率使用效率的观点来看,从多根天线发送数据并由多根天线接收的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以无线LAN或移动通信等多种无线标准被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99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