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造对开轴承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30033.5 | 申请日: | 2009-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9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16 |
发明(设计)人: | 约恩·F·V·波尔曼;安东尼·P·库珀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洋轴承北美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3/60 | 分类号: | F16C33/60;F16C33/6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葛飞 |
地址: | 美国俄***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对开 轴承 方法 | ||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08年9月4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094,234的优先权,该临时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被引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供轴承座圈的轴承环,更特别地,涉及提供轴承座圈的对开轴承环。
背景技术
轴承和轴承座圈通常用于支撑转动轴。轴承座圈通常围绕轴卷绕,并且滚动元件定位在轴和轴承座圈之间。对开轴承环允许轴承环定位在轴上而无需移除轴。对开轴承环的一个例子在美国专利No.6,485,186中给出该专利的整个内容在此被引用作为参考。对开轴承环通过将金属条卷绕为圆环而形成。金属条的末端匹配并通过两个小的焊接部临时保持在一起。环然后进行热处理并随后通过断开焊接部而分开,以形成对开轴承环。另一已知的轴承环配置包括形成两件式的轴承环的两个轴承环半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的制造能够在硬化过程中维持圆度的对开轴承环的方法。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制造对开轴承环的方法,包括形成具有第一和第二边缘的环圈式的环;移除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边缘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环以形成至少一个孔;硬化所述环;以及在硬化后,在邻近所述至少一个孔处裂开所述环以形成所述环的第一和第二配合末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制造对开轴承环的方法,包括:形成具有第一和第二边缘的环圈式的环;移除在第一和第二边缘之间的环的第一部分以形成第一孔;移除在第一和第二边缘之间的环的第二部分以形成与第一空间隔开的第二孔;硬化环;以及在硬化之后,在与第一孔相邻处裂开环以形成环的第一末端以及在与第二孔相邻处裂开环以形成环的第二末端。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将通过考虑详细描述和附图而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台肩的环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为台肩移除了的环的透视图。
图3是具有形成在那里的两个孔的环的侧视图。
图4是图3的环的透视图。
图5是一部分环移除了的图3和4的环的侧视图。
图6是图5的环的透视图。
图7是处于闭合位置并且示出为包含滚动元件的图6的环的透视图。
图8是至少部分地定位在壳体之内的图7的环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之前,应当理解,本发明在它的应用方面并不限于在下面的描述中提出或者在附图中示出的部件的结构和配置的细节。本发明能够使其它实施方式的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或者实践。
参照图1,示出具有环部分14和末端或者台肩部分18的拉制(drawn)的杯状件10。拉制的杯状件10由片状金属板形成并拉制为具有杯状形状。环部分14具有大致以圆延伸的大致恒定直径的外表面22和与外表面22向内径向间隔开的大致恒定直径的内表面26,从而形成圆柱形环。台肩部分18从外表面22向内弯曲以形成大致平面端面3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拉制的杯状件或者环由片金属板形成,具有形成在那里的孔。这种拉制的杯状件或者环包括部分地从外表面延伸的台肩或者凸缘,以形成包括在那里的孔的大致平面的端面。
拉制的杯状件10包括从平面端面30间隔开并大致平行于平面端面30的第一边缘34。第一边缘34通过在外表面22和内表面26之间延伸的窄的环形状的表面限定。虚线38示出示出环部分14和台肩部分18之间的边界。
台肩部分18可以从环部分14移除以形成环圈式的环42,如图2所示。环圈式的环42包括第一边缘34和第二边缘46,二者都在外表面22和内表面26之间延伸。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中空导管可以切割为形成环圈式的环42,而不是拉制圆盘并移除台肩。还可以使用其它方法来形成圆柱形的、环圈式的环,该环具有柔性以弹性变形从而绕轴打开和闭合(如下所述)。
至少一部分环圈式环42移除以形成至少一个孔。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形成仅单一的孔。在所示实施例中,形成第一孔50和第二孔54以产生具有孔的环58,如图3和4所示。孔50、54可以冲压、冲钻、机加工、钻削或者以其它方法形成在环圈式的环42中。孔50、54形成在第一边缘34和第二边缘46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孔在形成环圈式的环42的成形工艺之前形成在原材料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洋轴承北美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光洋轴承北美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00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