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30392.0 | 申请日: | 2009-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2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F01N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通过在发动机的排气管中途设置排气净化装置来捕获作为黑烟根源的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即颗粒物(PM),从而防止PM排放到大气中的技术。该排气净化装置的一般结构是由筒状壳体分别覆盖PM捕获用烟尘过滤器以及用于使定量燃料(例如,汽油)氧化、发热的氧化催化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6359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在使设有氧化催化剂的壳体与设有烟尘过滤器的壳体互相接合来组装排气净化装置时,会在氧化催化剂与烟尘过滤器之间形成空间。
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高温的排气直接接触形成该空间的部分的内表面,排气的热量从内表面侧传递至壳体表面,从而使壳体表面的温度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壳体表面温度高温化的排气净化装置。
本发明的排气净化装置具有由多个壳体构成的壳主体,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主体从排气流动方向的上游至下游的大致整个区域由隔热机构覆盖。
其中,所谓“大致整个区域”包括壳体主体组装完成后产生微小的间隙但该间隙基本上不影响隔热性能的“大致整个区域”
根据该发明,由于在从壳体主体上游侧至下游侧的大致整个区域上连续形成有隔热机构,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排气净化装置的壳体主体的表面温度高温化。
在本发明的排气净化装置中,优选使所述隔热机构具有第一隔热机构和第二隔热机构,第一隔热机构以位于所述壳体彼此之间的接合部分的内侧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壳体内,第二隔热机构以横跨所述壳体彼此之间的接合部分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壳体内。
其中,所谓“配置在内侧”是指第一个隔热机构被以不从壳体的开口部分突出的方式收容在壳体内部。
根据该发明,由于第二隔热机构配置为横跨壳体彼此之间的接合部分,因此只要将第二隔热机构预先安装在互相接合的壳体中的一方壳体的端部,就能够根据该第二隔热机构的引导来嵌合连接另一方的壳体,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性。
在本发明的排气净化装置中,优选使所述第二隔热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的内周环部件,和设置在所述内周环部件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隔热部件。
根据该发明,由于在第二隔热机构的内表面上配置有内周环部件,因此从第二隔热机构中通过的排气难以接触配置在壳体内表面与内周环部件之间的隔热部件,从而能够提高隔热部件的耐老化性及耐久性。
在本发明的排气净化装置中,优选使所述第二隔热机构具有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隔热部件之间的外周环部件。
根据该发明,由于在壳体内表面与隔热部件之间配置有外周环部件,因此在将各壳体嵌合连接时,能够使一方的壳体的内表面与另一方的壳体的外周环部件的外表面相接触,从而能够较好的防止隔热部件露出(かみみ)等。
在本发明的排气净化装置中,优选使所述内周环部件与所述外周环部件彼此分离。
其中,所谓“分离”是指在与排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离。
根据该发明,由于内周环部件与外周环部件彼此分离,互不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内周环部件的热量传递至外周环部件。
在本发明的排气净化装置中,优选使所述外周环部件具有外凸缘,剖面形成为凹状。
根据该发明,由于内周环部件具有外凸缘,剖面形成为凹状,因此能够通过内周环部件的外凸缘来防止隔热部件向外部露出。并且,由于从第二隔热机构中通过的排气难以接触到隔热部件,因此能够提高隔热部件的耐老化性、耐久性。
本发明的排气净化装置具有由多个壳体构成的壳体主体,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特征在于,使所述壳体主体从排气流动方向上游至下游的大致整个区域被隔热机构所覆盖,使所述隔热机构具有第一隔热机构和第二隔热机构,第一隔热机构以位于所述壳体彼此之间的接合部分的内侧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壳体内,第二隔热机构以横跨所述壳体彼此之间的接合部分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壳体内;在多个所述壳体中,在排气流动方向上游端的壳体上,设置有使排气沿该壳体的径向流入的流入部,在位于排气流动方向下游端的壳体上,设置有使排气沿该壳体的径向流出的流出部,设有所述流入部及所述流出部的壳体为双层壁结构,具有内壁板及外壁板,在所述内壁板与所述外壁板之间,安装有所述第一隔热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03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