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回收再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33171.9 | 申请日: | 2009-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1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朴忠烈;朴铉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成易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0B53/07 | 分类号: | C10B53/07;C10B47/40;C10G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再利用 装置 | ||
1.一种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盘移动式列管反应器;
一热回收蒸汽发生器,其在上述盘移动式列管反应器排出的高温气体中回收热,并利用回收的热能生产蒸汽;
一蒸汽轮机,其利用在上述热回收蒸汽发生器中生产的蒸汽而进行运转;及
一发电机,其与上述蒸汽轮机相连从而产生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油回收装置,其利用在上述盘移动式列管反应器中生成的油蒸汽而回收油;
一不凝结油蒸汽回收装置,其回收在上述油回收装置中生成的不凝结油蒸汽;
一气体发生器,其利用在上述不凝结油蒸汽回收装置中回收的不凝结油蒸汽而产生高温气体,并供应到上述盘移动式列管反应器;及
一热解炭黑回收装置,其回收在上述盘移动式列管反应器中生成的热解炭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在上述热回收蒸汽发生器中产生的排气,并排出到外部的湿式除尘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活化炉,其利用在上述气体发生器中生成的高温气体,将在炭黑回收装置中回收的热解炭黑的一部分精炼为活性炭;及
一流动层锅炉,其利用在上述炭黑回收装置中回收的热解炭黑的剩余部分与在上述油回收装置中生成的焦油,而生产蒸汽,并将生产的蒸汽供应到上述蒸汽轮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活化炉,其利用在上述气体发生器中生成的高温气体,将在炭黑回收装置中回收的热解炭黑精炼为活性炭;
一气体发生装置,其利用在上述油回收装置中回收的油生产合成气;
一燃气轮机,其利用在上述气体发生装置中生产的合成气而进行运转;及
一发电机,其与上述燃气轮机相连从而产生电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上述燃气轮机运转后产生的排气中回收热,并利用回收的热能生产蒸汽的第二热回收蒸汽发生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活化炉,其利用在上述气体发生器中生成的高温气体,将在炭黑回收装置中回收的热解炭黑精炼为活性炭;
一加热炉,其加热在上述油回收装置中回收的油而生成热解炭黑;
一第三热回收蒸汽发生器,其在上述加热炉中生成热解炭黑时使用的高温气体中回收热,并利用回收的热能生产蒸汽;及
一过滤器,其过滤在上述第二热回收蒸汽发生器中发生的排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油回收装置包括直接接触方式的急冷器、间接接触方式的冷凝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盘移动式列管反应器包括:
一加热管,在其两端设有流入及排出高温气体的流入口及排出口;
一第一移送管,其贯通上述加热管,并在其一端设有用于投进废轮胎碎片的投入口;
一第二移送管,其与上述第一移送管平行布置;
一驱动部,其设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移送管的另一端,并在其内部装有驱动链轮与用于驱动上述驱动链轮的驱动马达,且设有用于排出油蒸汽的排出口;
一从动部,其设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移送管的一端,并在其内部装有从动链轮,且设有将热解炭黑排出到外部的排出口;
一链,其贯通上述第一及第二移送管,并缠绕在上述驱动及从动链轮上进行循环驱动;及
多个盘,其沿着上述链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部设置成能够朝上述第一及第二移送管的长度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上述加热管的内部温度朝上述第一及第二移送管的长度方向移动上述驱动部的执行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盘设计成半圆形,并且交替设有朝上述链的上部突出的形状与朝下部突出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成易科株式会社,未经东成易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317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