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绝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33999.4 | 申请日: | 2009-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8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小卷安昙;星野俊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2G5/06 | 分类号: | H02G5/06;H01H33/56;H02B13/065;G01R31/1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徐冰冰;黄剑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绝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绝缘开闭装置等气体绝缘装置。
背景技术
在供电的变电所内使用的例如气体绝缘开闭器、气体绝缘断路器以及气体绝缘母线等气体绝缘装置是在接地的封闭型金属容器内容纳有高电压导体。还填充有SF6等绝缘气体并利用该绝缘气体进行绝缘。由于通过这样的结构增加了绝缘强度,与以往的气体绝缘或油绝缘的电气设备相比,实现了电气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并提高了安全性。
在该气体绝缘装置中,若在接地金属容器内有接触不良或混入金属异物等,则有在该部分绝缘性能降低而产生局部放电的情况。若对这样的局部放电放置不管,则存在导致绝缘击穿而产生重大事故的危险性。
因此,为对这样的重大事故防患于未然,需要较早地发现接地金属容器内的绝缘降低并进行处理。因而开发了检测在该绝缘降低时产生的局部放电的局部放电检测器等的绝缘诊断技术。
此外,最近,出于设备的长期稳定运用的观点,作为进行状态监视的外部诊断法,将测定UHF频带(0.3-3GHz)的局部放电信号的所谓UHF法作为国际电气标准会议(IEC)而标准化的征兆也出现了。
一般的UHF法是在接地金属容器上设置电极(天线),由该电极检测伴随着局部放电而产生的高频带的电磁波。通过检测此时的局部放电来进行绝缘诊断。由于这样的局部放电检测用的电极是检测高频带的电磁波的电极,所以需要两个电极,即检测电极及接地侧电极。
这些电极配置为相互电绝缘。进而,已知有如由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通过改进两个电极的形状及配置状态来提高这些电极的检测性能的方法等。
此外,在以往,已知有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将埋入绝缘衬垫中的内部护罩作为天线来使用,在内部护罩和测定装置之间插入电阻体来降低测定电压并检测局部放电,从而进行绝缘诊断的方法等。
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一般的气体绝缘装置具有:高电压导体;接地金属容器,插入有该高电压导体并封入SF6气体等绝缘气体;绝缘衬垫,支撑该高电压导体。该绝缘衬垫具有衬垫主体部和在该衬垫主体的外周上形成的金属凸缘。衬垫主体部具有绝缘部,进而,高电压侧的内部电极和接地侧的内部护罩埋入绝缘部并形成为一体。
在金属凸缘上形成有阴螺纹部。该阴螺纹部通过螺栓等固结单元固定在形成在接地金属容器上的金属凸缘上。
该金属凸缘将衬垫主体部和金属部件固定成一体。即,衬垫主体部和金属凸缘是独立的结构。在衬垫主体部的外周部以及金属凸缘的内周部,至少在四个位置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处设置有金属部件。
这些凹部及金属部件形成为相对于绝缘衬垫的轴向及径向约束衬垫主体部和金属凸缘。进而,构成为在金属凸缘上通过螺栓紧固固定金属部件。
此外,通过与安装在上述金属部件及内部护罩上的棒接触来保持埋入衬垫主体部的内部护罩的电位。在金属凸缘内还设置有与从内部护罩突出的棒电连接的接触金属器件。在该接触金属器件的内部配设有电阻元件等。
通过局部放电测定器等检测由该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分压的电压,从而检测出局部放电的信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17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056112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以往的气体绝缘装置存在下述技术问题。
使用了内部护罩的局部放电检测装置将预先埋入支撑高电压导体的绝缘衬垫的衬垫主体部的内部护罩作为检测由局部放电产生的高频信号的天线来使用。即,构成为由绝缘衬垫内的内部护罩检测在接地金属容器内传播来的高频信号。在该方法中,在内部护罩和测定装置之间插入电阻元件,从而降低测定电压并检测高频的局部放电信号。
但是,在这样的信号检测方法中,除了由局部放电产生的UHF频带的电磁波之外,例如也检测与流过高电压导体的工业频带的电压感应对应的成分等。由于是以一般的工业频带的检测为前提来设定该电阻元件的电阻值,若使例如在开闭隔离开关等时产生的隔离开关涌浪那样的高电压作用,则存在损伤该电阻元件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该电阻元件是假定kHz量级的检测,在弹簧上附带板而不会受到电感的量的影响。此外,为取出分压的测定电压,设置有绝缘筒等。由此,存在结构变得复杂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39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半导体工艺中的掩膜
- 下一篇: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