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封式防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36015.8 | 申请日: | 200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9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健太郎;大口贵广;伊泽现;长谷建吾;古泽纪光;樱井胜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13/18 | 分类号: | F16F13/18;F16F1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杨勇;郑建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封式防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发动机支架等防振装置,其中发动机支架用于支撑发动机,以使汽车发动机等振动源的振动不传达至车体侧,公知的有如下构成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具备:第1安装件,安装于振动源侧;第2安装件,安装于支撑侧;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设置于这些安装件之间;主液室,防振基体为室壁的一部分;副液室,隔膜(diaphragm)为室壁的一部分;孔流道,用于连通这些液室之间。通过所述孔流道产生的液体的流动效果和防振基体的减振效果,实现振动衰减功能和振动隔离功能。
另外,还提出了能够切换孔流道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即:在这种液封式防振装置中,设置有调至不同频率的多个孔流道,以应对宽范围频率的振动。
例如,在下述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高频侧孔流道的开口处使用弹簧等加力装置,从而能够闭塞开口的切换式液封式防振装置。在该文献中,利用负压力使所述开口从闭塞状态切换至开放状态。即,通过在隔膜后面设置可选择性地导入大气压和负压的切换室,通过将大气压导入切换室,使高频侧孔流道借助加力装置处于闭塞状态,通过将负压导入切换室,使高频侧孔流道处于开放状态。
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主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的隔开体上设置被称为折缘机(flanger)的滑动部,通过弹簧使折缘机向高频侧孔流道的开放状态靠近,并通过两液室间的压力差使折缘机上下移动,从而使高频侧孔流道在开放状态和闭塞状态之间切换。
在下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上侧安装件内侧形成高频侧孔流道,在其上设置第2副液室,在该第2副液室内配置可动膜片(menbrane),通过可动膜片的上下运动实现高频侧孔流道的开放和闭塞。
此外,在下述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隔开体的主液室侧使用板簧等加力装置,使连通主液室和副液室的连接流道闭塞。但是,该文献中的结构,通过冲击性的大负载振动使主液室内达到规定以下的压力时,开放所述连接流道,由此使液体从副液室渗至(leak)主液室从而抑制空穴现象(cavitation),无意于实现调至不同频率的孔流道的切换。
在下述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将隔开主液室和中间室的可动膜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板状体构成,并对可动膜的板厚方向的弹性变形赋予非线性的弹簧特性,使在输入怠速振动时的可动膜的变形发生在弹簧特性低的区域,另一方面,在比第1孔流道的共振频率更高的高频域中,输入比怠速振动的振幅更大的振动时,使可动膜的变形达到弹簧特性高的区域。但是,该文献的结构中,可动膜的膜刚性具有振幅依赖性,充其量只不过是大振幅时提高振动衰减性能的装置而已,并不是进行第2孔流道开闭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3663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0036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8-051214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7-107712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7-0467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需要设置切换室,因此防振装置就变得大型化。另外,需要另外设置作为加力装置的弹簧和用于形成切换室的隔膜,因此成本也随之增加。
在所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由于是通过主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的压力差使折缘机滑动,因此高频侧孔流道的闭塞频率就会变得较高。即,此时,不是通过高频侧孔流道内液体的流动使折缘机滑动,而是通过主液室和副液室间的压力差使折缘机滑动。利用压力差的情况与利用液体流动的情况相比,作用的频带变高,因此,作用效果迟缓,低频摇动振动的衰减效果差。另外,在该文献的结构中,为保证折缘机的滑动,需要部件尺寸精度高,这就大大增加了成本。
在所述专利文献3的结构中,由于可动膜片不具有复位装置,因此,可动膜片的位置易受重力影响,位置缺乏稳定性,切换动作的可靠性不充分。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多个孔流道的液封式防振装置中构造便宜且特性能够切换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60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