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式供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37080.2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94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二畠康;前田裕史;寺里浩一;远藤洋治;松信幸博;土岐政人;原信次;堀宏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5/00 | 分类号: | B60L5/00;B60M7/00;H01F38/14;H02J17/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王琼先;王永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供电系统 | ||
1.一种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包括:
馈线,有高频电流流过;以及
获取单元,其感应地耦接至该馈线,该非接触式供电系统被构造成通过获取单元中感应的电动势来供应电力给负载,
其中该获取单元包括圆周地围绕该馈线的管状核心;以及由缠绕在核心上的绕线形成的绕组,其中该核心具有内表面、外表面和开口,该开口在馈线的轴向上延伸,使得至少该馈线在径向上通过该开口,而该核心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形成为弯曲的表面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核心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都形成弯曲的表面形状,且该核心具有与轴向相交的大致C形的横切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核心具有彼此面对的相对端部,其间留有开口,且该核心的所述相对端部沿轴向所获得的横切面比该核心其余部分要大。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绕组由该绕线在该核心上缠绕成单层所形成。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获取单元还包括磁屏蔽体,用来覆盖该核心的外表面
6.一种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包括:
馈线,有高频电流流过;以及
获取单元,其被感应地耦接至该馈线,该非接触式供电系统被构造成通过获取单元内感应的电动势来供应电力给负载,
其中该获取单元包括圆周地围绕该馈线的管状核心;以及由绕线在该核心上缠绕成单层而形成的绕组。
7.一种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包括:
馈线,有高频电流流过;以及
获取单元,其被感应地耦接至该馈线,该非接触式供电系统被构造成通过获取单元内感应的电动势来供应电力给负载,
其中该获取单元包括:圆周地围绕该馈线的管状核心,该核心具有开口,该开口在该馈线的轴向上延伸,使得至少该馈线在径向上通过该开口;绕组,由绕线缠绕在该核心上所形成;以及用于覆盖核心和绕组的磁屏蔽体,其由具有高导磁率的材料所制成。
8.一种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包括:
馈线,有高频电流流过;以及
获取单元,其被感应地耦接至该馈线,该非接触式供电系统被构造成通过获取单元内感应的电动势来供应电力给负载,
其中该获取单元包括:圆周地围绕该馈线的管状核心,该核心具有开口,该开口在该馈线的轴向上延伸,使得至少该馈线在径向上通过该开口;绕组,由绕线缠绕在该核心上所形成,该馈线包括插入核心内的进入馈线和布置在该核心外部的引出馈线;以及
磁屏蔽体,其由具有高导磁率的材料所制成,该磁屏蔽体布置在该引出馈线和该核心的开口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获取单元还包括第二磁屏蔽体,用于覆盖该核心和该绕组,该第二磁屏蔽体由具有高导磁率的材料所制成。
10.一种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包括:
馈线,有高频电流流过;以及
获取单元,其被感应地耦接至该馈线,该非接触式供电系统被构造成通过获取单元内感应的电动势来供应电力给负载,
其中该获取单元包括:圆周地围绕该馈线的管状核心;配合成围绕该核心的线轴;以及由缠绕在该线轴上的绕线形成的绕组,其中该核心具有弯曲的表面形状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且该核心被形成为具有与轴向相交的大致C形的横切面,其中该线轴包括外周面和多个定位突起物,所述多个定位突起物在核心的圆周方向上布置在该线轴的外周面上,该绕线被固定在形成于彼此相邻的所述定位突起物之间的固定部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沿该线轴的圆周方向并排布置,并包括多个第一固定部和多个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深度,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以交替方式布置。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线轴包括圆化的角落部,用来接触该绕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708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