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邮件接收设备和电子邮件接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38208.7 | 申请日: | 2009-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2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青野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瓷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6F13/00 | 分类号: | G06F13/00;H04M1/00;H04M1/247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潘剑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邮件 接收 设备 方法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8年9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250682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邮件接收设备和电子邮件接收方法。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电子邮件接收设备和电子邮件接收方法,通过将所发送或接收的电子邮件当中的相关电子邮件组合为一个电子邮件,即使在只能存储有限数目的电子邮件时,也能够存储必要电子邮件的更多内容。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能够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以下简称“邮件”)的通信终端中,由于通信终端中安装的存储器的限制,只有有限数目的电子邮件能够存储在存储单元(一般称为收件箱和发件箱(邮箱))中。因此,如果由于新邮件的接收或发送,使得邮箱中的邮件数目超过存储限制(能够存储的邮件的最大数目),则除非用户执行例如邮件保护处理等等,否则传统通信终端将删除所存储的最早的邮件。此外,在传统通信终端中,即使仅具有短小内容(如仅仅“OK”、“你在哪儿?”等等)的邮件(为了便于描述,以下称为“短消息”)也会被算作一封邮件。相应地,如果重复地交换这种短消息,则容易达到传统通信终端的邮箱中能够存储的邮件的最大数目。
另一方面,为了回顾所交换的邮件以检查会话的方向,用户需要通过交替地打开收件箱和发件箱来读取每一封邮件。这种回顾过程对用户而言是一项耗时的任务,尤其是在邮件包括重复的如上所述的短消息的情况下,这是因为用户需要频繁地改变要查看的邮件。
作为能够处理这种状况的传统技术,公开了一种在所存储的邮件的数目达到能够存储的邮件的最大数目的情况下通过删除或减小满足预定条件(如较早的接收日期、较低重要性的内容等等)的邮件来确保存储器容量的方案(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未申公开No.8-33595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多个用户就一个主题交换邮件的情况下,如果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删除了该主题的一系列邮件之一,则用户在后来回顾邮件时难以跟踪会话的方向。此外,由于邮件的减小不改变邮箱中存储的邮件的数目,因此仍不能解决所发送和接收的邮件的数目达到能够存储的邮件的最大数目的问题。
传统上,许多通信设备可以使用一种创建引用接收邮件内容的新邮件的功能。如果用户保持使用该功能来创建邮件,则一系列邮件中的最新邮件引用先前邮件的内容,这允许用户后来仅利用该邮件来识别会话的方向。然而,用户可能不总是在创建新邮件时引用先前邮件,在这种情况下,用户难以根据先前邮件的内容来识别会话的方向。
相应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出色可用性的邮件接收设备和邮件接收方法,即使在只能存储有限数目的邮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存储一系列必要邮件的更多内容,并允许用户容易地回顾该一系列邮件。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邮件接收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邮件;
存储器单元,用于存储接收单元接收的邮件;以及
控制单元,如果检测到预定事件(接收邮件之后过去预定时间、所存储的邮件的数目达到特定量等等),则控制将存储器单元中存储的邮件当中满足组合规则的邮件进行组合,将组合邮件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中,并(从存储器单元中)删除原始邮件。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邮件接收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组合规则是用于将与特定另一方相关联的邮件进行组合的规则。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邮件接收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组合规则是用于将在主题中包括相同字符串的邮件进行组合的规则。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邮件接收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组合规则是用于将在预定时间段内接收的非标题(无标题)邮件进行组合的规则。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邮件接收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事件是检测到存储器单元中存储的邮件的数目超过预定量的事件。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邮件接收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事件是每隔预定时间发生的事件。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邮件接收设备还包括用于发送邮件的发送单元,其中
存储器单元还存储发送单元发送的邮件,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瓷株式会社,未经京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82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