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制造丙烯酸系树脂薄板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80138921.1 申请日: 2009-08-07
公开(公告)号: CN102186888A 公开(公告)日: 2011-09-14
发明(设计)人: 平野贵之;奥津肇;西田直毅;舟见英太;冈藤宏;山泽英人;高山大辅;石原丰 申请(专利权)人: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C08F2/00 分类号: C08F2/00;B29C41/28;C08F265/02;C08J5/18
代理公司: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代理人: 钟晶;李昆岐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连续 制造 丙烯酸 树脂 薄板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连续制造丙烯酸系树脂薄板的方法,其中,将含有聚合物、且满足下述(1)式及(2)式、粘度为5000mPa·s以上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供给于被传送的环形带上,在被供给了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上覆盖活性能量射线透过性薄膜,从薄膜之上对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固化,从而连续制造含有50质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的丙烯酸系树脂薄板,

30,000≤Mw≤500,000          (1)

35-(9/200,000)×Mw≤P≤60    (2)

式中,Mw为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中含有的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

P为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中含有的聚合物的含量比例[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环形带为不锈钢制环形带。

3.一种连续制造丙烯酸系树脂薄板的方法,其中,通过至少一方为活性能量射线透过性薄膜的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对含有聚合物、且满足下述(1)式及(2)式、粘度为5000mPa·s以上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进行夹持,从一方或双方的薄膜的外侧对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固化,从而连续制造含有50质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的丙烯酸系树脂薄板,

30,000≤Mw≤500,000          (1)

35-(9/200,000)×Mw≤P≤60    (2)

式中,Mw为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中含有的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

P为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中含有的聚合物的含量比例[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的粘度为10000mPa·s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丙烯酸系树脂薄板中含有90质量%以上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强度为1mW/cm2~30mW/cm2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时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的温度为5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包含:在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之后进行100℃以上的热处理的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包含:将固化了的丙烯酸系树脂薄板从环形带和活性能量射线透过性薄膜上剥离的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在活性能量射线透过性薄膜的单面上形成有可剥离的功能性层的薄膜,按照功能性层一侧的薄膜面与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接触的方式来配置,使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聚合固化,从而制成层叠有功能性层的树脂薄板,其后,将树脂薄板从环形带和活性能量射线透过性薄膜上剥离。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在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至少一方的单面上形成有可剥离的功能性层的薄膜,按照功能性层一侧的薄膜面与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接触的方式来配置,使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性液体聚合固化,从而制成层叠有功能性层的树脂薄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中,功能性层为具有抗反射功能、防眩功能、防刮伤功能、抗静电功能以及防污功能中的至少一个功能的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在功能性层之上形成有粘接层的薄膜。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包含:将固化了的丙烯酸系树脂薄板从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上剥离的工序。

15.通过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制造的丙烯酸系树脂薄板,其中,将其用作显示装置的面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丙烯酸系树脂薄板,其中,薄板的传送方向以及与该薄板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收缩率都为1.4%以下,所述收缩率为根据在120℃的环境下热处理120分钟前后的长度的变化而算出的热收缩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丽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892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