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附器单元和制备吸附器单元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40243.2 | 申请日: | 2009-10-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6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J·绍尔;B·达乌德;S·赫梅莱夫斯基;H·范海登;H·克拉申斯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菲斯曼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00 | 分类号: | B01J20/00;B01J20/02;B01J20/06;C01B31/02;F25B17/00;F25B17/0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过晓东 |
地址: | 德国阿***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 单元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吸附器单元,其包括载体材料(1),在所述载体材料上通过粘结剂材料(2)布置有吸附剂层形式的吸附剂颗粒(3),其特征在于,以悬浮液形式施涂的吸附剂层包含无机纤维(4),并且所述粘结剂材料(2)是胶体的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粘结剂材料(2)由无机惰性物质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粘结剂材料(2)选择性地由氧化硅、氧化铝或氢氧化铝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选择性地使用沸石、硅胶、铝或活性碳作为所述吸附剂颗粒(3)。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层的厚度为300-50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层包含的吸附剂颗粒(3)的量超过50重量%,优选为70重量%,特别优选为80-85重量%。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悬浮液形式施涂的吸附剂层包含形成气体的物质。
8.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气体的物质选择性地由活性物质和/或挥发性物质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4)由惰性物质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4)具有不同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4)的长度为80-120微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4)的直径最多12微米。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4)具有优良的热传导性,优选为碳纤维或玻璃纤维或碳纳米管。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之一所述的吸附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材料(1)由金属形成,特别是由铝形成。
15.一种制备吸附器单元的方法,其中使用粘结剂(2)将吸附剂颗粒(3)施涂到载体材料(1)上作为吸附剂层,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层是以胶体粘结剂材料(2)、吸附剂颗粒(3)和无机纤维(4)的待干燥的悬浮液的形式被施涂到载体材料(1)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液选择性地被喷涂或涂覆到载体材料(1)上或通过浸渍施涂。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过氧化氢和分解过氧化氢的催化剂加入到所述悬浮液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碳纳米管以几个重量百分比的量以均匀分布的形式加入到所述悬浮液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菲斯曼公司,未经菲斯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024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