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硫化锂的制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40367.0 | 申请日: | 2009-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7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杰里米·巴克尔;艾玛·肯德里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ITI苏格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7/24 | 分类号: | C01B17/24;H01M4/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武晶晶;郑霞 |
地址: | 英国格*** | 国省代码: | 英国;GB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硫化 制备 | ||
本发明涉及硫化锂的制备。
锂离子电池是包括阳极(负极)、阴极(正极)和电解质材料的二次电池。它们通过锂离子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传递工作,并且它们不应当与锂电池混淆,锂电池的特性是含有金属锂。锂离子电池目前是最普遍使用的类型的可充电电池,并且通常,阳极包含插入材料,例如以焦炭或石墨的形式的碳。电活性电偶使用包含含锂的插入材料的阴极形成。典型的含锂的插入材料是氧化锂钴(LiCoO2)、氧化锂镍(LiNiO2)和氧化锂锰(LiMn2O4)。在其初始条件下,这种类型的电池是不带电的,因此为了递送电化学能,电池必须被充电以将锂从含锂的阴极传递到阳极。在放电时,锂离子被从阳极传递回阴极。在蓄电池的寿命期间,相继的充电和放电操作使锂离子来回地在阴极和阳极之间传递。由Tsutomu Ohzuku和Ralph Brodd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06.154中提供了锂可充电电池的近期发展和可能的优点的综述。
令人遗憾地,氧化锂钴是相对昂贵的材料并且镍化合物难以合成。不仅如此,由氧化锂钴和氧化锂镍制成的阴极具有以下缺点:电池的充电容量显著地小于其理论容量。其原因是,少于1原子单位的锂参与电化学反应。此外,初始的容量在初始的充电操作期间被降低并且在每个充电循环期间更进一步降低。现有技术US 4,828,834试图通过使用主要由LiMn2O4组成的阴极来控制容量损失。另一方面,US 5910382描述了另一种途径,其使用混合有锂的金属材料,例如LiMPO4,其中M是至少一种第一排过渡金属。优选的化合物包括LiFePO4、LiMnPO4、LiCoPO4和LiNiPO4以及混合的过渡金属化合物,例如Li1-2xFe1-xTixPO4或Li1-2xFe1-xMnxPO4,其中0<x<1。
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使用受到提供锂电极材料的高昂成本的限制,特别是对于氧化锂钴的情况。因此,目前的商业化被限制于高端应用,例如便携式计算机和移动电话。然而,将高度期望的是,进入更广阔的市场,例如电动车辆的供电,并且近年来一直在进行生产保持锂离子电池的高性能但同时使生产更便宜的材料的工作。为了实现该目标,已经提出,例如在JP Kokai第10208782号和Solid State Ionics 117(1999)273-276)中,硫化物可以用于代替氧化物作为阴极材料。虽然许多硫化物的使用得到对锂的相应的氧化物测量的较低的电压,但是某些基于硫化物的阴极的容量,以毫安小时每克测量,可以大至约3倍。基于此,某些基于硫化物的阴极在与它们的氧化物对应物(counterpart)比较时,在对锂金属阳极测量的蓄电池的阴极能量密度方面实现了约1.5倍的总优点,并且这使得这些硫化物的使用成为有吸引力的话题。例如,在锂铁硫化物的情况下,可以获得400mAhg-1的理论容量以及对锂金属阳极的2.2V的平均工作电压。
因此,含锂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将是上文描述的锂金属氧化物的合宜的代替材料,且锂铁硫化物已经在专利文献中,例如在US 7018603中,被描述为二次电池中有用的阴极材料。含锂的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商业化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生产成本。以锂铁硫化物作为具体的实例,用于制备该材料的常规的工艺是通过固态反应,其中硫化锂(Li2S)和硫化亚铁(FeS)被密切地混合在一起并且在约800℃的温度下在惰性气氛下被加热。起始材料硫化亚铁(FeS)和二硫化铁(FeS2)是相对便宜的,因为它们作为天然存在的材料被发现并且被挖掘出地面。然而,反应过程的显著的缺点是,另一种起始材料Li2S不仅是昂贵的而且是对湿气高度敏感的。尤其是后一个问题明显意味着储存和处理起始材料的复杂性以及因此储存和处理起始材料的成本,尤其是对于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来说。此外,这种反应的动力学在US 7018603中被报导为是非常缓慢的并且可明显地需要长达一个月以完成反应,因此该路线被认为在能量成本方面是高度不利的并且对于电极材料的生产来说是商业上不可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ITI苏格兰有限公司,未经ITI苏格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03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