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42570.1 | 申请日: | 200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7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河野竜治;佐藤丰;纲木拓郎;平野不二夫;小关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2/02;H01M2/04;H01M2/06;H01M2/12;H01M10/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孙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特别地涉及具有如下结构的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即、具备:长方体形状且形成有开口部的电池壳、将电池壳的开口部密封的电池盖以及配置在由电池壳和电池盖划定的空间内且包括正负极板的发电元件组。
背景技术
受保护地球环境的社会趋向的影响,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等车辆驱动用二次电池的实用化和推广成了当务之急,其研发项目竞相广泛展开。作为车辆驱动用二次电池的构造,众所周知有以下结构:发电元件的正、负极双方的薄板(正负极板)、正负极板间绝缘用的隔板和电解液被容纳在金属制或树脂制的密闭容器内,并设有各自与发电元件的两极接合的外部端子。在到目前为止被实用化的二次电池中,其外形大多数为圆柱形状。但是,为了在车辆驱动用二次电池中提高输出和容量,需要将几十个乃至多达一百个以上的二次电池集中在一起,作为组合电池搭载在1辆车上,从提高安装密度的观点出发,已经在积极研究方形二次电池的实用化。
迄今所知的方形二次电池,通常在发电元件组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未涂敷正负极混合剂的未涂敷部,在未涂敷部上分别接合连接板。连接板的形状受限于发电元件组、电池壳的形状,不得已只能将电流路径长度加大,将电流路径宽度减小。由于电阻与电流路径长度成正比,与电流路径宽度成反比,因此在二次电池中存在(1)难以降低电池内阻的问题。
并且,电池壳通过采用分成多道工序逐渐成形的深冲法来制成,所以模具成本和制造成本高。也就是,在二次电池70中还存在(2)电池外形大型化;(3)电池壳41中难以容纳发电元件组46;(4)电池壳41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1)~(4)的问题,公开了以下技术,即、采用将开口部扩大并将DH方向的尺寸减小的较浅型的电池壳,并用平板状电池盖进行封口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要在电池盖上分别配置正负极端子,所以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如上所述,在车辆用二次电池系统中串联或并联地连接几十个甚至视情况需要连接过百的二次电池,以构成具有所需输出、容量的组合电池。此时,各二次电池一般在DH方向排列,从安装密度的观点出发,与邻接电池的间隔被限制在数mm左右。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配置在电池盖上的正负极端子被隐藏在邻接的二次电池之间,物理上很难进行二次电池间的连接。换而言之,在专利文献1的二次电池中,存在(5)组合电池化难以实现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一点,需要将正负极端子分别向电池壳的WH方向或HH方向的外轮廓外侧延伸。但是,在进行电池壳和电池盖之间的焊接时,若从电池盖的上侧照射激光束或电子束,则这些束在正负极端子的直接上方通过,不能进行直接下方的电池壳和电池盖之间的焊接。相反地,虽可考虑从电池壳的底面侧照射束的方法,但是通常在DH方向尺寸为10至20mm宽程度的二次电池中,壳底面会干扰到束源。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不能将正负极端子分别向WH方向或HH方向的外轮廓外侧延伸,难以实现组合电池化。
除了上述的(1)~(4),为了还解决(5)的问题,公开了将正负极端子分别从电池壳的侧面向WH方向的外轮廓外侧延伸的技术(参见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在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4的技术中,通过将正负极端子分别向电池壳的外轮廓外侧延伸,从而即使从电池盖的上面侧照射焊接束,也可抑制对正负极端子的干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第39973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许第34272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许第3482604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许第35537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未经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25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