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的化合物及其利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47411.0 | 申请日: | 200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7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侯召民;刘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F15/00 | 分类号: | C07F15/00;C09K11/06;H01L51/50;C07D209/86;C07D213/06;C07D221/06;C07D277/6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王永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化合物 及其 利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化合物以及该化合物的利用。更详细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该化合物的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将发出磷光的金属络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有机发光元件(以下称为“OLEDs”: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由于和荧光发光材料相比发光效率明显较高,因此受到关注。
在作为所述发光材料的含有铂、锇或铱的重金属络合物中,铱络合物的发光效率最高。
然而,高性能的OLEDs是将4,4′-N,N′-二咔唑-联苯(4,4′-N,N′-dicarbazole-biphenyl,以下称为“CBP”)等发光主体作为基材,并在该基材中掺杂了铱络合物(发光掺杂物),并且需准确进行控制以使该铱络合物为低浓度且在一定浓度以内(例如6重量%~10重量%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制造高性能的OLEDs时,需要谨慎地控制工序以使发光掺杂物的掺杂量最合适。此外,若长期使用该OLEDs,则也有发光主体与发光掺杂物发生相分离的问题。
因此,不掺杂发光掺杂物的类型的OLEDs(以下称为“非掺杂型OLEDs”)的开发也正在进行,以代替在发光主体中掺杂发光掺杂物的类型的OLEDs(以下称为“掺杂型OLEDs”)。只要能开发出在实用性上可表现出充分性能的非掺杂型OLEDs,便不会受所述掺杂量的严密控制或相分离的问题的影响。
此外,即使利用现有技术中的发光掺杂物来制作非掺杂型OLEDs,与性能最高的掺杂型OLEDs相比较,在所获得的亮度及发光效率上,性能也差约1个数量级以上(参考非专利文献1)。可以认为该问题是因磷光发光材料的共通特征,即因极少的载流子(电荷)的迁移量以及发光材料的自猝灭这两个原因的至少一者所引起的。
因此,如非专利文献2~5所记载的那样,目前正在进行适合于非掺杂型OLEDs的新型磷光发光材料的开发。
另外,如非专利文献6所记载的那样,也正尝试将立体控制间隔基团导入进磷光发光材料中来减少自猝灭。
(先前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1:S.Lamansky等人,J.Am.Chem.Soc.2001,123,4304.
非专利文献2:Y.Wang等人,Appl.Phys.Lett.2001,79,449.
非专利文献3:R.J.Holmes等人,Appl.Phys.Lett 2003,83,3818.
非专利文献4:Y.H.Song等人,Adv.Func.Mater.2004,14,1221.
非专利文献5:Z.W.Liu等人,Adv.Func.Mater.2006,16,1441.
非专利文献6:H.Z.Xie等人,Adv.Mater.2001,13,1245.
发明内容
然而,非专利文献2~5所记载的磷光发光材料大多有合成路径非常复杂,且只可获得远低于实用级别的性能的问题。
另外,非专利文献6所记载的磷光发光材料也不能说可容易合成,另外其性能也不能说在实用上可达到充分的级别。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是作为发光掺杂物还是在单独使用的情况下,均在实用性上表现出充分的发光特性的新型化合物及其利用。
本发明的发明人等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进行了积极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具有特定结构的辅助配位体,可获得表现出优异的磷光发光特性的化合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特征在于:是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由此发挥以下效果:可提供无论是作为发光掺杂物还是在单独使用的情况下,均在实用上表现出充分发光特性的新型的化合物。
通式(1)中,C^N(A所表示的部位)代表环金属配位体,M代表过渡金属原子;X1及X2相互独立地代表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磷原子;R1及R2相互独立地代表芳基、芳烷基、醚基、直链状或分支状或环状的烷基,且这些基团可具有取代基;R3代表烯基、炔基、芳基、芳烷基、直链状或分支状或环状的烷基、脂肪族或芳香族或环状的氨基、膦基、硼烷基、烷硫基、芳硫基、烷氧基、芳氧基、醚基、亚氨基,且这些基团可具有取代基;m及n均为1以上的整数,m与n的合计值为所能配位于M的配位体的最大数以下。
本发明的化合物更优选是下述通式(2)或通式(3)所表示的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未经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74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切换机构和兼容2D、3D图像播放的投影系统
- 下一篇:液晶显示器阵列基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