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48719.7 | 申请日: | 200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9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樱井健;石川诚一;久保田贤治;玉川隆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伸铜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5D7/00 | 分类号: | C25D7/00;C25D5/12;C25D5/50;H01R13/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陈万青;王珍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导电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Cu系基材的表面通过Ni系基底层依次形成Cu-Sn金属间化合物层、Sn系表面层,并且Cu-Sn金属间化合物层进一步由配置于所述Ni系基底层上的Cu3Sn层和配置于该Cu3Sn层上的Cu6Sn5层构成,
结合这些Cu3Sn层及Cu6Sn5层而得到的所述Cu-Sn金属间化合物层在与所述Sn系表面层接触的面具有凹凸,
其凹部的厚度为0.05~1.5μm,并且Cu3Sn层相对于所述Ni系基底层的面积包覆率为60%以上,所述Cu-Sn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凸部相对于所述凹部的厚度比率为1.2~5,所述Cu3Sn层的平均厚度为0.01~0.5μ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Cu系基材与所述Ni系基底层之间介入有Fe系基底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Fe系基底层的厚度为0.1~1.0μm。
4.一种导电部件的制造方法,在Cu系基材的表面依次镀Ni或Ni合金、Cu或Cu合金、Sn或Sn合金而形成各自的镀层之后,加热并进行回流处理,从而制造在所述Cu系基材上依次形成Ni系基底层、Cu-Sn金属间化合物层、Sn系表面层的导电部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电流密度为20~50A/dm2的电镀形成基于所述Ni或Ni合金的镀层,
通过电流密度为20~60A/dm2的电镀形成基于所述Cu或Cu合金的镀层,通过电流密度为10~30A/dm2的电镀形成基于所述Sn或Sn合金的镀层,所述回流处理具有:加热工序,形成所述镀层之后经过1~15分钟后,以20~75℃/秒的升温速度加热镀层至240~300℃的峰值温度;一次冷却工序,到达所述峰值温度之后,以30℃/秒以下的冷却速度冷却2~10秒;及二次冷却工序,一次冷却后以100~250℃/秒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
5.一种导电部件的制造方法,在Cu系基材的表面依次镀Fe或Fe合金、Ni或Ni合金、Cu或Cu合金、Sn或Sn合金而形成各自的镀层之后,加热并进行回流处理,从而制造在所述Cu系基材上依次形成Fe系基底层、Ni系基底层、Cu-Sn金属间化合物层、Sn系表面层的导电部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电流密度为5~25A/dm2的电镀形成基于所述Fe或Fe合金的镀层,
通过电流密度为20~50A/dm2的电镀形成基于所述Ni或Ni合金的镀层,
通过电流密度为20~60A/dm2的电镀形成基于所述Cu或Cu合金的镀层,通过电流密度为10~30A/dm2的电镀形成基于所述Sn或Sn合金的镀层,所述回流处理具有:加热工序,形成所述镀层之后经过1~15分钟后,以20~75℃/秒的升温速度加热镀层至240~300℃的峰值温度;一次冷却工序,到达所述峰值温度之后,以30℃/秒以下的冷却速度冷却2~10秒;及二次冷却工序,一次冷却后以100~250℃/秒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
6.一种导电部件,其通过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造方法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伸铜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伸铜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871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外线加热夹具
- 下一篇:因紫外线引起的皮肤变黑趋势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