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用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2421.3 | 申请日: | 200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5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键本良实;太田裕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K23/10 | 分类号: | F01K23/10;B63H21/14;B63J3/02;F01D15/10;F02B41/10;F02C6/00;F02C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用废热 回收 系统 控制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废热回收系统包括:废气节能器,由船的主驱动装置(发动机)产生的废气经由增压器被导入该废气节能器;蒸汽涡轮,其从该废气节能器产生的蒸汽获得动力;燃气涡轮,其与该蒸汽涡轮一同驱动发电机;辅助发电机,其根据该发电机的发电量对船内电力进行补给;将由所述主驱动装置产生的废气的一部分供给至所述燃气涡轮,将该燃气涡轮排出的废气的热量导入所述废气节能器,所述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获得基于所述废气节能器的热能检测信号推定或计算出的当前存储热量Q以及基于所述辅助发电机的运转状态与船内的负载电力获得在该辅助发电机的起动时间之前维持必要电力所需的基准热量Qmin后,将所述当前存储热量Q与所述基准热量Qmin进行比较,基于该比较结果,从停止、待机或驱动运转中选择所述辅助发电机的一种运转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存储在所述废气节能器中的热量Q大于能够确保当所述主驱动装置停止时所述辅助发电机从停止状态转为能够发电状态的时间的存储热量Qstop时,使所述辅助发电机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存储在所述废气节能器中的热量Q小于所述存储热量Qstop,并且大于能够确保当所述主驱动装置停止时所述辅助发电机从待机状态转为能够发电状态的时间的存储热量Qstby时,使所述辅助发电机为待机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存储在所述废气节能器中的热量Q小于所述存储热量Qstop,并且小于所述存储热量Qstby时,使所述辅助发电机运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废热回收系统包括:旁通流路,其绕过所述燃气涡轮,使所述主驱动装置产生的废气的一部分不经过该燃气涡轮而供给至所述废气节能器;旁通阀,其设置在该旁通流路中,使废气的流量增减;
调节该旁通阀的开度以使存储在所述废气节能器中的热量Q大于所述基准热量Qmi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存储在所述废气节能器中的热量Q大于能够确保当所述主驱动装置停止时所述辅助发电机从停止状态转为能够发电状态的时间的存储热量Qstop时,使所述旁通阀的开度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存储在所述废气节能器中的热量Q小于能够确保当所述主驱动装置停止时所述辅助发电机从停止状态转为能够发电状态的时间的存储热量Qstop时,使所述旁通阀的开度增大。
8.一种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装置,所述废热回收系统包括:废气节能器,由船的主驱动装置产生的废气经由增压器被导入该废气节能器;蒸汽涡轮,其从该废气节能器产生的蒸汽获得动力;燃气涡轮,其与该蒸汽涡轮一同驱动发电机;辅助发电机,其根据该发电机的发电量对船内电力进行补给;将由所述主驱动装置产生的废气的一部分供给至所述燃气涡轮,将该燃气涡轮排出的废气的热量导入所述废气节能器,所述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基于所述废气节能器的热能检测信号,通过推定或计算来获得当前存储热量Q的机构;
基于所述辅助发电机的运转状态与船内的负载电力获得在该辅助发电机的起动时间之前维持必要电力所需的基准热量Qmin的机构;以及
从停止、待机或运转中选择所述辅助发电机的一种运转状态以使存储在所述废气节能器中的热量Q大于该基准热量Qmin的辅助发电机控制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旁通流路,其绕过所述燃气涡轮,使所述主驱动装置产生的废气的一部分不经过该燃气涡轮而供给至所述废气节能器;
旁通阀,其设置在该旁通流路中,使废气的流量增减;
旁通阀调节机构,其调节该旁通阀的开度以使存储在所述废气节能器中的热量Q大于所述基准热量Q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242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表面脱碳受限的钢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密封构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