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刃切削式孔后加工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4545.5 | 申请日: | 200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1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J·比泽;G·埃凯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钴领无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7/00 | 分类号: | B23D7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苏娟;郑秋英 |
地址: | 德国阿尔***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切削 式孔后 加工 工具 | ||
1.一种多刃切削式孔后加工或精加工工具,特别是铰刀,用于加工深孔或多个沿轴向相隔一定距离且尺寸及品质相同的孔,例如用于收纳凸轮轴轴套的孔,所述工具包括至少一个刀片组(32)和一个与所述刀片组之间存在一定轴向位错的导引体结构,所述刀片组具有预先规定的标称直径(D32)和多个大体均匀分布在周边的切削刃(32-1至32-6),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体结构是一个由整体硬质合金(VHM)构成的大体呈圆柱形的导引体(36)的整体组成部分,所述导引体形成至少n个在周向上相隔均匀距离分布的螺旋形延伸的导引条(38-1至38-4),所述导引条的标称直径(D38)小于在进给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刀片组(32)的标称直径(D32),差值大致为所述工具使用时所形成的润滑缝隙的尺寸的两倍,所述导引条各覆盖一个大于360°/n的圆心角或包角,其中n≥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体(36)通过收缩接合一端与设有所述刀片组(32)的第一切削模块(42),另一端与柄部(23)不可相对转动且不可相对移动地连接,所述柄部具有用于定心联接到工具系统模块或工具系统的工具座上的夹紧部(2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刀片组(32)和所述导引体(36)之间另设有形式为多个高精定位且优选经外圆磨削处理的刀片(34-1至34-6)的导条组(34),所述刀片分别与在所述工具的进给方向上相邻的刀片组(32)的切削刃(32-1至32-6)轴向对准且具有一标称直径(D34),所述标称直径小于在所述进给方向上相邻的刀片组(32)的标称直径(D32),差值大致为所述工具使用时所形成的润滑缝隙的尺寸的两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条(38)的标称直径(D38)和/或所述导条组(34)的标称直径小于在所述进给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刀片组(32)的标称直径D,差值处于0.0002×D到0.0016×D,优选0.0002×D到0.0005×D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条组(34)的刀片(34-1至34-6)的轴向长度(L34)至少与在所述进给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刀片组(32)的轴向长度(L32)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削模块(42)在其远离所述导引体(36)的一端以可拆卸的方式与带有另一刀片组(30)的另一切削模块(44)连接,所述另一刀片组的标称直径(D30)相对较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组(30,32,34)各具有6个均匀分布在周边的切削刃。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条组(34)的刀片(34-1至34-6)和/或所述刀片组(30,32)中的至少一个刀片组的刀片由配备聚晶金刚石的刀片(56)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56)的厚度(T56)介于0.75mm与1.7mm之间,其中,所述聚晶金刚石覆层的厚度约为0.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条组(34)的刀片(34-1至34-6)的切削刃和/或所述刀片组(30,32)中的至少一个刀片组的切削刃轴向平行定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设有一个内部冷却/润滑剂供应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组(30,32,34)的每个切削刃和/或每个导引条(38)各配置有所述冷却/润滑剂供应装置的至少一个出口(45,46,39)。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部具有一个定心凸起(28),特别是空心锥柄(HSK),和一个垂直于所述定心凸起的轴线(27)的夹紧凸缘(26),以便定心联接到工具系统的工具座上。
14.根据权利要求3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后加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条组的刀片(34-1至34-6)的副切削刃后角约为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钴领无限公司,未经钴领无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454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