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容量式排气涡轮增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6456.4 | 申请日: | 200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7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惠比寿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B37/22 | 分类号: | F02B37/22;F02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容量 排气 涡轮 增压 | ||
1.一种可变容量式排气涡轮增压器,包括:
涡轮壳体,内燃机的排气气体被导入其内部;
涡轮转轮,设置在该涡轮壳体内并被旋转驱动;
流量控制阀,设置在所述涡轮壳体的内部,并控制向着内侧涡形流路和外侧涡形流路的排气气体流量,所述涡轮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将旋转驱动该涡轮转轮的排气气体的流动分隔为内周侧和外周侧而构成的所述内侧涡形流路和所述外侧涡形流路;
压缩机壳体,经由轴承壳体与所述涡轮壳体连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控制阀是瓣阀,
吸入口结构体设置在形成有所述内侧涡形流路和所述外侧涡形流路的涡轮壳体主体的排气气体流入口,所述吸入口结构体具有吸入口主体部和所述瓣阀,在所述吸入口主体部形成有与所述内侧涡形流路连通的内侧流路和与所述外侧涡形流路连通的外侧流路,所述瓣阀对所述外侧流路进行开闭,
在所述吸入口主体部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瓣阀沿着所述外侧流路配置的阀避让收纳部以及用于阻断所述外侧流路的瓣阀用的落座部,
所述瓣阀将转动中心置于所述阀避让收纳部的收纳空间的同时,在与所述落座部的接触位置与收纳在所述阀避让收纳部的位置之间自如地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排气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口结构体分体地安装在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排气气体流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排气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口结构体形成有凸缘部,
在位于该凸缘部的内侧的流路壁形成有使所述瓣阀落座的第二落座部。
4.一种可变容量式排气涡轮增压器,包括:
涡轮壳体,内燃机的排气气体被导入其内部;
涡轮转轮,设置在该涡轮壳体内并被旋转驱动;
流量控制阀,设置在所述涡轮壳体的内部,并控制向着内侧涡形流路和外侧涡形流路的排气气体流量,所述涡轮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将旋转驱动该涡轮转轮的排气气体的流动分隔为内周侧和外周侧而构成的所述内侧涡形流路和所述外侧涡形流路;
压缩机壳体,经由轴承壳体与所述涡轮壳体连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控制阀是瓣阀,
吸入口结构体设置在形成有所述内侧涡形流路和所述外侧涡形流路的涡轮壳体主体的排气气体流入口,所述吸入口结构体具有使排气气体流动的吸入口插入管部和设置在该吸入口插入管部的所述瓣阀,
在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排气气体流入口设置有分隔所述内侧涡形流路和所述外侧涡形流路的分隔部,
在该分隔部的排气气体流入口侧的端部形成有使所述瓣阀落座的落座部,
所述瓣阀在落座于所述分隔部的落座部的位置与沿着管方向的位置之间自如转动,
在所述瓣阀位于沿着管方向的位置时,瓣阀位于吸入口插入管部的外侧,不会妨碍排气气体的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容量式排气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所述吸入口插入管部插入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排气气体流入口而形成双重管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容量式排气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口插入部由金属板形成。
7.一种可变容量式排气涡轮增压器,包括:
涡轮壳体,内燃机的排气气体被导入其内部;
涡轮转轮,设置在该涡轮壳体内并被旋转驱动;
流量控制阀,设置在所述涡轮壳体的内部,并控制向着内侧涡形流路和外侧涡形流路的排气气体流量,所述涡轮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将旋转驱动该涡轮转轮的排气气体的流动分隔为内周侧和外周侧而构成的所述内侧涡形流路和所述外侧涡形流路;
压缩机壳体,经由轴承壳体与所述涡轮壳体连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控制阀是蝶阀,
在形成有所述内侧涡形流路和所述外侧涡形流路的涡轮壳体主体的排气气体流入口设置有所述蝶阀,
在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排气气体流入口设置有分隔所述内侧涡形流路和所述外侧涡形流路的分隔部,
在该分隔部的排气气体流入口侧的端部形成有使所述蝶阀落座的落座部,
所述蝶阀在落座于所述分隔部的落座部的位置与沿着排气气体流动方向的位置之间自如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645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蒸汽凝结水闭式热能回收系统
- 下一篇:锅炉智能吹灰优化与在线结焦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