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冷套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6808.6 | 申请日: | 200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7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濑尾伸城;牧田慎也;堀久司;玉石雅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K20/12 | 分类号: | B23K20/12;F28F3/12;H01L23/473;H05K7/20;B23K101/14;B23K10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冷套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液冷套的制造方法,通过摩擦搅拌接合将密封体固定在套本体上,其中,所述套本体供将发热体所产生的热量输送至外部的热输送流体流动并具有凹部,所述密封体用于密封所述凹部的开口部,
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套本体的所述凹部的开口周缘部且由自所述套本体的表面起下沉的台阶底面构成的支承面上,载置所述密封体,并使所述套本体的台阶侧面与所述密封体的外周面对接,
使具有长度尺寸比所述密封体的厚度尺寸大的搅拌销的旋转工具,沿着所述套本体的所述台阶侧面与所述密封体的外周面的对接部移动一周而形成塑性化区域,以将所述密封体接合到所述套本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面的宽度尺寸比所述旋转工具的肩部的半径尺寸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部的内部形成有具有与所述支承面齐平的表面的脊部,
使所述旋转工具在所述密封体的表面沿所述脊部移动而形成塑性化区域,以将所述密封体接合到所述脊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脊部的宽度尺寸比所述旋转工具的肩部的直径尺寸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套本体的进行摩擦搅拌接合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安装供冷却介质在内部流动的冷却板,一边冷却所述套本体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移动来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板的供所述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流路形成为至少具有沿着所述旋转工具的移动轨迹的平面形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板的供所述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流路由埋设于所述冷却板的冷却管构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冷却介质在所述开口部被所述密封体密封的所述凹部的内部流动,一边冷却所述套本体及所述密封体,一边使所述旋转工具移动来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旋转工具相对于所述开口部顺时针移动时,使所述旋转工具顺时针旋转,
在使所述旋转工具相对于所述开口部逆时针移动时,使所述旋转工具逆时针旋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旋转工具沿所述对接部移动一周后,将所述旋转工具偏移至第一周所形成的所述塑性化区域的外周侧,并使所述旋转工具沿所述对接部再移动一周,以对所述塑性化区域的外周侧进行再次搅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实施利用所述旋转工具来形成所述塑性化区域的工序之前,使用比所述旋转工具还小型的预先接合用旋转工具,对所述对接部的局部进行预先接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接部呈矩形框状,
在利用所述预先接合用旋转工具对所述对接部进行预先接合的工序中,先对所述对接部的一方对角彼此进行预先接合后,再对另一方对角彼此进行预先接合。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接部呈矩形框状,
在利用所述预先接合用旋转工具对所述对接部进行预先接合的工序中,先对所述对接部的一方对边的中间部彼此进行预先接合后,再对另一方对边的中间部彼此进行预先接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未经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680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