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极连接引线和负极连接引线以及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7136.0 | 申请日: | 200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6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多田清志;桥本大祐;山崎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H01M2/06;H01M2/26;H01M2/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极 连接 引线 负极 以及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适于作为锂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用的连接引线(tab lead、极耳)、电容器用的连接引线来使用的正极连接引线、负极连接引线。
再有,在该说明书和技术方案的范围中,术语“铝”的含义包括铝及其合金,术语“铜”的含义包括铜及其合金。此外,在该说明书和技术方案的范围中,术语“电池”的含义当然包括二次电池等电池也包括电容器。
背景技术
在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锂二次电池等)和/或电容器中,设置有用于向外部输出电力的连接引线。以往,使用由铝板构成的连接引线来作为正极连接引线,使用由铜板构成的连接引线来作为负极连接引线(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在作为例如汽车用的动力源使用的情况下,需要大电流,因此构成为将这些单电池彼此电连接而形成的电池组。即,将多个单电池的各电极端子(连接引线)彼此接合而构成为电池组。此类连接引线彼此的接合以往多通过焊接来进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277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如上述现有技术那样将连接引线彼此用焊接来接合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足够的接合力这样的问题。此外,在用焊接接合了的情况下,也存在能耗高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技术背景而研制,其目的是提供能以低能耗以足够的接合力将连接引线彼此接合的正极连接引线和负极连接引线以及电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1)一种正极连接引线,其特征在于,在铝板中的在外装体的外部露出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由镍、锡或软钎料构成的局部涂层。
(2)根据前项1所述的正极连接引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铝板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3~0.5μm。
(3)根据前项1所述的正极连接引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铝板的未形成所述局部涂层的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3~0.5μm。
(4)根据前项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连接引线,其特征在于,在铝板的在外装体的外部露出的整个区域形成有所述局部涂层。
(5)根据前项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连接引线,其特征在于,在表面还形成有壳聚糖(chitosan)层,该壳聚糖层含有选自由壳聚糖和壳聚糖衍生物(chitosan derivatives)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而成。
(6)一种负极连接引线,其特征在于,在铜板的整个面形成有镍被覆层。
(7)一种负极连接引线,其特征在于,在铜板的整个面形成有镍被覆层,在该镍被覆层的外表面的在外装体的外部露出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由锡或软钎料构成的局部涂层。
(8)根据前项6或7所述的负极连接引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镍被覆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3~0.5μm。
(9)根据前项6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负极连接引线,其特征在于,在表面还形成有壳聚糖层,该壳聚糖层含有选自由壳聚糖和壳聚糖衍生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而成。
(10)一种电池,具备:包含正极、负极和电解质而成的电池主体部;在内部封入电池主体部的外装体;与所述正极电连接的正极连接引线;和与所述负极电连接的负极连接引线,所述正极连接引线的一部分露出到所述外装体的外部,所述负极连接引线的一部分露出到所述外装体的外部,该电池的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连接引线由在铝板的所述露出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由镍、锡或软钎料构成的局部涂层的连接引线构成,所述负极连接引线由在铜板的整个面形成有镍被覆层的连接引线构成。
(11)一种电池,具备:包含正极、负极和电解质而成的电池主体部;在内部封入该电池主体部的外装体;与所述正极电连接的正极连接引线;和与所述负极电连接的负极连接引线,所述正极连接引线的一部分露出到所述外装体的外部,所述负极连接引线的一部分露出到所述外装体的外部,该电池的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连接引线由在铝板的所述露出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由镍构成的局部涂层的连接引线构成,所述负极连接引线由在铜板的整个面形成有镍被覆层的连接引线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昭和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71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