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57287.6 | 申请日: | 200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5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图-凡T·特朗;迈克尔·D·德特曼;杰弗里·O·艾姆斯兰德;艾伯特·I·埃费拉茨;杰施里·塞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3M创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02 | 分类号: | C09J7/02;B32B7/1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爽;樊卫民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伸 剥离 粘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描述了一种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包括所述粘合带的制品、制备所述粘合带的方法以及所述粘合带的用途。
背景技术
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已用于将制品粘合至基材。所述制品通常为吊钩、夹具、挂钩或球棒车(caddie),且所述基材通常为壁的表面。可通过拉伸所述粘合带而将制品从基材剥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包括所述粘合带的制品,以及所述粘合带的用途。所述粘合带包括与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相邻的背衬层。所述背衬层包含聚(烯烃)共聚物。每个压敏粘合剂层包含交联的丙烯酸类共聚物和分散于或悬浮于所述丙烯酸类共聚物中的无机粒子。无机粒子在压敏粘合剂层中的存在有利于在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带被粘合至基材之后的干净去除。所述粘合带可为光学透明的。
在第一方面,描述了一种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包括(A)背衬层和(B)至少一个与背衬层的主表面相邻的压敏粘合剂层。所述背衬层包含聚(烯烃)共聚物,该聚(烯烃)共聚物为第一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第一聚合产物,所述第一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1)选自乙烯、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的第一烯烃;和(2)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的第二烯烃。所述背衬层具有不大于5%的雾度和等于至少90%的透光率,如使用方法ASTM D1003-07所测得。所述至少一个压敏粘合剂层包含(1)丙烯酸类共聚物和(2)以所述丙烯酸类共聚物的总重量计,量为最高至25重量%的分散于或悬浮于所述丙烯酸类共聚物中的无机粒子。所述丙烯酸类共聚物为第二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交联反应产物,所述第二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a)以在第二可聚合反应混合物中的可聚合材料的总重量计,量为最高至25重量%的具有至少两个(甲基)丙烯酰基的交联剂,和(b)或者(i)第二单价单体混合物,所述第二单价单体混合物包含1)以在所述第二可聚合反应混合物中的可聚合材料的总重量计,量等于至少40重量%的具有含至少4个碳原子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2)以在第二可聚合反应混合物中的可聚合材料的总重量计,量为最高至40重量%的极性单体,或者(ii)所述第二单价单体混合物的部分聚合产物。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
在第二方面,描述了一种制品。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品包括第一基材和粘合至所述第一基材的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包括(A)背衬层、(B)与所述背衬层的第一主表面相邻的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和(C)从所述第一基材的伸出的拉袢。所述拉袢的拉引将所述粘合带拉伸,并从所述第一基材剥离所述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在第一方向上可拉伸至少50%而不断裂。所述背衬层包含聚(烯烃)共聚物,该聚(烯烃)共聚物为第一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第一聚合产物,所述第一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1)选自乙烯、丙烯或其混合物的第一烯烃;和(2)选自具有4至8个碳原子的1,2-烯烃的第二烯烃。所述背衬层具有不大于5%的雾度和等于至少90%的透光率,如使用方法ASTM D1003-07所测得。所述第一压敏粘合剂层包含(1)丙烯酸类共聚物和(2)以所述丙烯酸类共聚物的总重量计,量为最高至25重量%的分散于或悬浮于所述丙烯酸类共聚物中的无机粒子。所述丙烯酸类共聚物为第二可聚合反应混合物的交联反应产物,所述第二可聚合反应混合物包含(a)以在第二可聚合反应混合物中的可聚合材料的总重量计,量为最高至25重量%的具有至少两个(甲基)丙烯酰基的交联剂,和(b)或者(i)第二单价单体混合物,所述第二单价单体混合物包含1)以在所述第二可聚合反应混合物中的可聚合材料的总重量计,量等于至少40重量%的具有含至少4个碳原子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2)以在第二可聚合反应混合物中的可聚合材料的总重量计,量为最高至40重量%的极性单体,或者(ii)所述第二单价单体混合物的部分聚合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3M创新有限公司,未经3M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72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