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射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9354.8 | 申请日: | 2009-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7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服部充孝;苅谷俊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塑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78 | 分类号: | B29C45/78;B29C45/73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车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射 成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脂的注射成形方法,特别是涉及使用具有多个浇口的模具对结晶性树脂进行注射成形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通过注射成形方法成形的树脂成形品用于各个领域。在注射成形方法中,向模具的内部(型腔)注射充填熔融状态的树脂,之后,通过冷却该模具而使树脂固化,从而进行树脂的成形。
在用于注射成形的模具上形成有用于向型腔注入树脂的浇口,浇口的个数及配置由模具的形状决定。例如,在模具的形状复杂的情况下,以使熔融状态的树脂可靠地充填在型腔内的方式将多个浇口设置于规定位置。
但是,在通过具有多个浇口的模具进行注射成形的情况下,从不同的浇口注入的树脂会在型腔内的某地点(合流部)合流,有时在该合流部的树脂向模具的按压不充分的状态下树脂固化。在该情况下,引起合流部的模具的转印不良,沿合流部产生被称为熔接线的外观不良。
因此,为了消除树脂成形品的熔接线,例如提案如下方法,如专利文献1,通过将注射充填时的模具的表面温度维持在树脂的热变形温度以上,防止合流部的模具的转印不良。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案有如下方法,为了消除结晶性树脂成形品的熔接线,通过将注射充填时的模具的表面温度加热到“结晶性树脂的结晶化温度-20℃”至“结晶性树脂的结晶化温度+20℃”的范围内,防止合流部的模具的转印不良。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提案有如下方法,通过使与树脂成分混合的粉末的形状不具有方向性,即使在熔接线中该粉末的取向发生变化也不会使光反射率发生变化,从而防止色斑。
另外,为了提高合流部的树脂成形品的强度,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向原料树脂添加球状填充物。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树脂成形品的收缩、弯曲,或为了使成形品轻量化,以往进行在注射充填时使树脂发泡的发泡注射成形,例如,在专利文献5中记载有通过对包含具有热膨胀性的微胶囊的树脂进行注射成形来制造发泡体的方法。该微胶囊具有如下构造,即由热塑性树脂组成的外壳内包发泡剂,通过在注射充填时加热而膨胀。
专利文献1:专利第38596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443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41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5234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1273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本申请发明者们认识到,虽然通过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能够消除非晶性树脂的熔接线,但在对结晶性树脂进行注射成形的情况下,虽然从不同的浇口注入的树脂的合流部变得平坦而能够消除作为熔接线合流部的凹陷,但通过目视确认该合流部的情况下,合流部的痕迹(边界线)作为外观不良而残留。以往没有认识到这种外观不良,这认为是以下原因引起的,将合流部作为边界,在树脂成形品的表面的光泽、反射程度上存在差异。
另外,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方法中,虽然通过使与树脂成分混合的具有金属光泽的粉末的形状不具有方向性,能够抑制因上述具有金属光泽的粉末形状引起的光反射方向的偏斜、色斑,但达不到防止树脂合流部的熔接线、及防止以成形品主要材料即树脂的合流部为边界的表面光泽、反射条件的差异。
在专利文献1~5的任一项中,虽然在对结晶性树脂进行注射成形时的上述的树脂的合流部变得平坦而能够消除熔接线即合流部的凹陷,但尚且没有记载在通过目视该合流部进行确认的情况下合流部的痕迹(边界线)导致的外观不良的存在,完全没有记载消除这种外观不良(以下仅称为“外观不良”)的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射成形方法,即使在使用具有多个浇口的模具对结晶性树脂进行注射成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合流部的痕迹作为外观不良而残留。
本发明的注射成形方法,使用具有多个浇口的模具对结晶性树脂进行注射成形,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模具的温度加热至所述结晶性树脂的熔融温度-100℃以上的温度的工序;经由所述多个浇口向被加热至所述结晶性树脂的所述熔融温度-100℃以上的温度的所述模具内注射充填含有球状体的所述结晶性树脂的工序;及冷却所述模具以使注射充填至所述模具内的所述结晶性树脂固化的工序,所述球状体为在注射工序及冷却工序中可实质性地维持球状形状的球状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塑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菱重工塑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93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