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元件和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9845.2 | 申请日: | 200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1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吉冈俊博;内田敏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先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3/24 | 分类号: | H05B33/24;H01L5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0 | 代理人: | 刘昕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元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元件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EL元件作为显示器装置及照明装置等显示装置中的发光元件已为人所知,其中采用了在施加电压时因电致发光(EL)现象产生自发光的物质。EL元件是薄膜状发光元件,其中在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间形成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的发光层,由上部和下部电极对发光层施加电压使其发光。
近年来开发出了共振器结构(所谓微共振腔结构)的发光元件,其通过使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中的一方为全反射镜,使另一方为透过一部分波长的半透镜,从而使发光层发出的光产生共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发光元件,其使内部发光光谱的峰值波长与共振部产生的多重干涉光谱的峰值波长相互错开,减小白色对视野角的依赖。使红色(R)的多重干涉光谱的峰值波长向长波长一侧(+10nm)偏移,使绿色(G)的多重干涉光谱的峰值波长向长波长一侧(+4nm)偏移,使蓝色(B)的多重干涉光谱的峰值波长向短波长一侧(-10nm)偏移,由此减小白色对视野角度的依赖。
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一种发光元件,其使内部发光光谱的峰值波长与共振部产生的多重干涉光谱的峰值波长相互错开,减小白色对视野角的依赖。但是,与专利文献1不同,其使红色(R)和蓝色(B)的多重干涉光谱的峰值波长与内部发光光谱的峰值波长一致。
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技术或许对于例如大型显示器等要求大视野角特性的显示装置有效,但是在便携式终端、个人计算机、导航系统等专属于个人使用的小型显示器的情形下,有时正面方向的亮度不均会超出容许范围。
即,在采用共振器结构的情形下,因其过滤特性和发光输出的强指向性,正面方向亮度增大。不需要大视野角特性的显示装置,例如个人使用的显示装置利用了该指向性,与需要大视野角的电视等情形相比,要求正面方向的亮度不均更小。但是,共振器结构的薄膜发光元件,其过滤特性对镜间距离(共振器光路长)敏感,如果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误差使共振器光路长不均匀,则有时正面方向的色坐标(色纯度)和亮度变化会超出容许范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2-3677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7-3166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上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共振结构的发光元件及显示装置,即使膜厚相对设计值发生偏离,共振器光路长度发生变化,也能够抑制亮度变动。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特征是,具有共振器结构,该共振器结构包括第一反射部件、第二反射部件、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反射部件与第二反射部件之间的发光层;在所述第一反射部件和所述第二反射部件之间发生共振的光的一部分经所述第一反射部件或所述第二反射部件透过,所述共振器结构的共振器输出光谱达到最大值的波长,位于所述发光层的内部发光光谱达到最大值的波长与光视效函数达到最大值的波长之间。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是,具有多个共振器结构,该共振器结构包括第一反射部件、第二反射部件、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反射部件与第二反射部件之间的发光层;在所述第一反射部件和所述第二反射部件之间共振的光的一部分经所述第一反射部件或所述第二反射部件透过,从所述共振器结构射出的共振器输出光谱达到最大值的波长,位于所述发光层的内部发光光谱达到最大值的波长与光视效函数达到最大值的波长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纵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以蓝色(B)为对象时的光谱的图。
图4是表示以蓝色(B)为对象时的发光强度的变化率RE与亮度变化率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以蓝色(B)为对象时的膜厚变化与正面亮度值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以蓝色(B)为对象时的光谱的图。
图7是表示以红色(R)为对象时的光谱的图。
图8是表示以红色(R)为对象时的光谱的图。
图9是表示以红色(R)为对象时的膜厚变化与正面亮度值的关系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纵截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纵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基板
2阳极
3有机层
31空穴注入层
32空穴输送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先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先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98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回缩式堆场自适应柔性斗轮装置
- 下一篇:集装箱气动式快速码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