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冷式动力装置的散热器冷却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61226.7 | 申请日: | 2009-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5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山西辉英;堀井宣孝;土屋粒二;饭塚清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B60K1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冷 动力装置 散热器 冷却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车辆中的水冷式动力装置的散热器冷却构造。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小型车辆中的水冷式动力装置的散热器冷却构造中,散热器和散热器罩均相对车身轴线平行地配置,并非是为了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而积极地利用行驶风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019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积极地利用行驶风来提升内燃机的冷却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课题,涉及一种小型车辆的水冷式动力装置的散热器冷却构造,该水冷式动力装置的散热器冷却构造在车辆的车身的左右方向外侧面搭载有散热器,在上述散热器上设置有散热器罩,该散热器罩具备用于将冷却风向该散热器引导的通风窗,上述散热器罩的后部比散热器罩的前部向横向外方突出地安装。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在上述散热器罩上形成的通风窗,由在车辆侧视时以前倾的形状并排设置的多个叶片板构成,在下部车身罩上设置有冷却风引导孔,该冷却风引导孔朝向斜上方的上述通风窗引导行驶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上述通风窗位于附属于车身的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附属于车身的上述构件为后座踏板及其支撑件。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附属于车身的上述构件为支撑鞋跟放置部的车身罩的后缘的增强部。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在上述散热器和散热器罩之间的空间中,在散热器罩的后部侧确保比散热器罩的前部侧更大的空间作为气流方向转换用空间。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在上述散热器罩的内表面以包围散热器的冷却芯部的方式配置有密封构件。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上述散热器设置于内燃机的曲轴端部,该散热器配置于用以对曲轴箱内给油的给油口的前侧,且在该散热器的上下配置有储水箱,该散热器在车辆侧视时前低后高地倾斜设置。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上述散热器具备一体地设置在上部的储水箱的给水口,以覆盖该给水口的侧面的方式设置在散热器罩上的给水口保护部配置成位于后座踏板的内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上述散热器及散热器罩形成为纵向长,上部的储水箱的上缘部一体地朝前设置有冷却水流入接头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通风窗的叶片板处于从前部朝向后部依次朝向车宽方向向外方突出的位置,因此可以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高效地向散热器引导,能提高内燃机的冷却性。
通过使车身罩的冷却风引导孔和通风窗协作,可以提高冷却性。多个叶片板前倾地并列设置,是为了使叶片板的前缘正交于从冷却风引导孔被引导的行驶风,使从叶片板向散热器引导冷却风高效化。
通风窗可以通过附属于车身的高强度构件进行保护。
通过后座踏板、其支撑件,可以保护通风窗免受来自车辆侧部上方的外力伤害。
通过车身罩后缘的コ字状剖面部,可以防止因来自车辆侧方的外力而使通风窗变形。
伴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可以将集中在散热器罩的后部侧的内侧的行驶风更高效地向散热器一方进行方向转换地引导,进一步地提升运转时的冷却效率。
伴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可以将在散热器罩内压力增加了的空气无泄漏地导向散热器,进一步地提升运转时的冷却效率。并且,降低行驶风通过通风窗时产生的振动音。
在给油口的侧方无车身罩,但由于存在散热器罩,给油口被散热器罩的后部保护。而且,通过使散热器前低后高,给油口的上侧空间便变开阔,可以提高用于给油的作业性。
因为通过设置在散热器罩的给水口保护部,防止同乘者的脚滑向给水口一方,因而可以省去在后座踏板的内侧设置为了防止同乘者的脚滑向给水口一方的专用构件。
将冷却风向散热器引导的散热器罩,安装在使后部比前部向车宽方向外方突出的位置。与散热器及散热器罩形成为前后方向长的情况相比,形成为纵向长的散热器及散热器罩能够降低散热器罩后部的横向突出量。
并且,设置在上部的储水箱的上缘部的冷却水流入接头朝前,所以冷却水循环管全部整合到前方,因此,可以确保位于曲轴箱的后部的给油口及位于散热器上部的给水口的作业空间。并且,又因为散热器纵向长且使给水口处于上部,所以储水箱内的排气变得容易,可以提升给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2的左视图。
图2为动力装置1的纵剖面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612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