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61350.3 | 申请日: | 2009-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3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山下浩司;森本裕之;本村祐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1/02 | 分类号: | F24F11/02;F24F5/00;F25B1/00;F25B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刘日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适用于大厦用多联式空调机组等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厦用多联式空调机组等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例如使制冷剂在作为配置于建筑物外的热源机的室外机与配置于建筑物的室内的室内机之间循环。并且,制冷剂放热、吸热,利用被加热、冷却的空气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或者采暖。作为制冷剂,例如多使用HFC(氢氟烃)制冷剂。另外,也提出了使用二氧化碳(CO2)等的自然制冷剂的方案。
另外,在被称作冷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利用配置于建筑物外的热源机生成冷能或者热能。并且,利用配置于室外机内的热交换器加热、冷却水、防冻液等,并将其输送到作为室内机的风机盘管机组、板式散热器等进行制冷或者采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也存在被称作废热回收型冷机的装置,该装置在热源机与室内机之间连接四根水配管,同时供给冷却、加热的水等,能够在室内机中自由地选择制冷或者采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还存在如下的装置,该装置在各室内机的近旁配置1次制冷剂和2次制冷剂的热交换器,并向室内机输送2次制冷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另外,还存在如下的装置,该装置利用两根配管连接具有室外机和热交换器的分支单元之间,向室内机输送2次制冷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444号公报(第4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80818号公报(第4、5页,图1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89465号公报(第5~8页,图1、图2等)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43936号公报(第5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大厦用多联式空调机组等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为止,因此制冷剂有可能向室内等泄露。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制冷剂不会通过室内机。但是,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需要在建筑物外的热源机中加热或者冷却热介质,并向室内机侧输送。因此,热介质的循环路径变长。在此,在要通过热介质输送进行规定的加热或者冷却的做功的热时,因输送动力等引起的能量的消耗量比制冷剂高。因此,若循环路径变长,则输送动力将变得非常大。因此,可知在空气调节装置中若能够很好地控制热介质的循环则能够实现节能化。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为了能够对每台室内机选择制冷或者采暖,必须从室外侧到室内连接四根配管,工程性较差。另外,泵等的2次介质循环装置的容量,需要为能够对应在空调对象空间中设想的最大热负荷的容量。因此,成为能量效率差的系统。
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需要在室内机中分别具有泵等的2次介质循环装置,因此不仅成为高价的系统,而且噪音也大,不具有实用性。此外,由于热交换器位于室内机的近旁,因此不能够排除制冷剂在接近室内的位置泄露的危险。
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热交换后的1次制冷剂流入与热交换前的1次制冷剂相同的流路,因此在连接多个室内机的情况下,不能够在各室内机中发挥最大能力,成为浪费能量的结构。另外,由于分支单元与延长配管的连接利用制冷两根、采暖两根合计四根配管来进行,因此,结果成为与利用四根配管连接室外机和分支单元的系统类似的结构,为工程性差的系统。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个而提出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节能化的空气调节装置。除了第一目的,其第二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或者室内机的近旁而提高安全性的空气调节装置,以及提供能够减少室外机与分支单元或者室内机的连接配管、实现工程性的提高,并能够提高能量效率的空气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613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