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62926.8 | 申请日: | 200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6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明星庆洋;大桥英征;甲村哲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L25/03 | 分类号: | H04L25/03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许海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经由传送路径相互连接的发送机与接收机之间传送信号的传送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要求即使在例如铁路车辆那样的严酷的噪声环境下也能够廉价且高速地传送信号的传送系统。
作为这样的传送系统,已知涉及多个铁路车辆来构筑通用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并在铁路车辆之间传送影像数据以及控制数据的铁路用传送系统(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以下,参考图7,说明专利文献1记载的铁路用传送系统。图7是示出以往的铁路用传送系统的结构图。
在图7中,在被连接了的多个铁路车辆50的每个中设置有LAN集线器51。另外,在两个先头车辆50中设置有车辆信息中央装置52以及驾驶席画面装置53。
LAN集线器51、车辆信息中央装置52以及驾驶席画面装置53经由LAN干线54而连接。另外,LAN干线54在铁路车辆50之间通过搭接线55而连接。通过将通用LAN应用于铁路用传送系统,能够廉价且高速地传送信号。
但是,在铁路车辆50之间传送信号的情况下,信号经由搭接线55而被传送,所以存在由于传送路径的传送损失、搭接线55的特性以及施加于搭接线55的噪声等而使传送特性变差这样的问题。
以下,参考图8,说明用于在传送系统中抑制传送特性变差的一般的方法。图8是示出能够抑制传送特性变差的一般的传送系统的结构图。
在图8中,该传送系统具备发送机61以及经由传送路径62而与发送机61连接了的接收机63。
发送机61具有使所输入的信号的信号振幅增大为增益G倍的发送放大器64。接收机63具有使所输入的信号的信号振幅衰减为1/G倍的衰减电路65。
即,发送信号的信号振幅Vo通过发送放大器64被增大到GVo,作为信号振幅GVo的输出信号而输出到传送路径62。另外,在传送路径62中传送的输出信号作为信号振幅Vin的输入信号而被输入到接收机63。输入信号的信号振幅Vin通过衰减电路65衰减为1/G倍而成为信号振幅Vrcv的接收信号。
根据该传送系统,发送信号的信号振幅Vo增大为G倍,所以针对施加于传送路径62的噪声的SN比最大被改善G倍。因此,能够抑制传送特性变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52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那样的问题。
在图8所示的一般的传送系统中,衰减电路65使输入到接收机63的输入信号的信号振幅Vin一律衰减为1/G倍。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传送路径62的传送损失大的情况下,由衰减电路65衰减了的接收信号的信号振幅Vrcv低于可通信的最小电压电平,无法进行接收。即,存在可通信的动态范围变窄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改善针对施加于传送路径的噪声的SN比、并且扩大动态范围的传送系统。
本发明的传送系统在经由传送路径相互连接的发送机与接收机之间传送信号,其中,发送机具有放大电路,该放大电路使所输入的信号的振幅增大,接收机具有:振幅比较电路,使从放大电路输出并经由传送路径输入的信号的振幅衰减,比较衰减后的振幅与参考电压;可变衰减电路,在衰减后的振幅大于参考电压的情况下,使输入到接收机中的信号的振幅衰减而输出,在衰减后的振幅小于参考电压的情况下,不使输入到接收机中的信号的振幅衰减而输出;以及振幅限制电路,用阈值电压对从可变衰减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振幅进行限幅。
根据本发明的传送系统,在振幅比较电路中,衰减后的振幅大于参考电压的情况下,可变衰减电路使输入到接收机中的信号的振幅衰减而输出,在衰减后的振幅小于参考电压的情况下,可变衰减电路不使输入到接收机中的信号的振幅衰减而输出。另外,振幅限制电路用阈值电压对从可变衰减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振幅进行限幅。
即,在传送路径的传送损失小的情况下,将可变衰减电路设为有效来改善针对施加于传送路径的噪声的SN比,在传送路径的传送损失大的情况下,将可变衰减电路设为无效来扩大可通信的动态范围。
因此,可得到能够改善针对施加于传送路径的噪声的SN比、并且扩大动态范围的传送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传送系统的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629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