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62984.0 | 申请日: | 200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6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杉立厚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27/28 | 分类号: | G02B27/2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崔成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光发送以及光发送接收的光模块,特别涉及具备多个光输出部的光模块。
背景技术
在这样的具备多个光输出部的光模块中,已知在各光输出部的激光二极管(以后,LD)的独立的光路中分别配设隔离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光发送接收模块”中,公开了光发送以及接收模块例,在该模块中,不在接收光路中配设了隔离器,而是在发送光路(LD光路)中配设了隔离器。虽然没有搭载了多个不同波长的LD的同样的光模块,但作为自然的构思考虑在多个LD光路中分别搭载隔离器。即,在具备多个光输出部的光模块中,在从各LD至公共的射出端口(光纤)的各光路中分别独立地配置隔离器。特别,在这样的结构的光模块中,各LD的波长不同,所以如果不在各隔离器中分别谋求最优化,则有时发生一部分损失。
说明隔离器。通常,在LD中,稳定地发生TE(=Transverse Electric,横向电场)偏振光(具有与活性层平行的电场矢量的偏振光)这样的1个方向的偏振特性强的射出光,但在不依赖于偏振方向而针对LD有返回光的情况下,有时LD的动作、特性变得不稳定。因此,为了使动作、特性变得稳定,将不妨碍来自激光二极管的射出光而遮断向LD的反射返回光的被称为隔离器的光学元件配置于光路中的可能成为反射部分的部分与LD之间(一般在光纤入射端面与激光二极管之间)。由此,光模块的动作、特性稳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19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根据上述以往的技术,为了针对各LD分别配置隔离器,需要LD的个数的作为昂贵的零件的隔离器。因此,存在成本上升以及组装工序数增大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削减隔离器的个数而使光模块成为低成本以及简易的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第一光输出部,固定于外壳,发出第一光信号;第二光输出部,以与第一光输出部不同的角度固定于外壳,发出波长与第一光信号不同的第二光信号;第一分支滤波器,以使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的光轴部分重叠的方式,使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中的至少某一方的光信号折射;以及1个隔离器,配置于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的光轴重叠的部分,对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进行隔绝。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昂贵的隔离器的个数,由此能够设为廉价并且简易的构造的光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光模块的实施方式1的纵剖面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光模块的实施方式1的一部分分解了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隔离器的构造的概略图。
图4是示出从第一LD射出的第一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的情况的动作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第二光信号的具体的偏振角度变迁的样子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光模块的第一光信号的具体的偏振角度变迁的样子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光模块的实施方式2的纵剖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7所示的光模块的第一光信号的具体的偏振角度变迁的样子(设置为使第一LD的TE偏振波与-5°偏振角一致的情况)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7所示的光模块的第一光信号的具体的偏振角度变迁的样子(设置为使第一LD的TE偏振波与0°偏振角一致的情况)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光模块的实施方式3的纵剖面图。
(符号说明)
1:外壳;1a、1b、1c、1d:安装孔;11:第一光输出部;12:第二光输出部;13:光输入部;14:输入输出端口;21:第一激光二极管;22:第二激光二极管;23:光电二极管;24:光纤;31、32、33:透镜;34:光纤套管;36、37、38:引脚;41、42、43:筒体;44:支撑部件;51、52、53:滑块构造;61:第一分支滤波器;62:第二分支滤波器;80:隔离器;81:入射侧偏光器;81A:第一入射侧偏光器;81B:第二入射侧偏光器;83:射出侧偏光器;87:法拉第旋光器(旋光器);L1:第一光信号;L2:第二光信号;L3:第3光信号;101、102、103:光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光模块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629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