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肥碱度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000148.7 | 申请日: | 201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9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康;王宇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庆康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刘洪勋 |
地址: | 100107 北京市朝阳区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肥 碱度 调节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肥碱度调节剂,属于农业——肥料领域。
背景技术
土壤和肥料是农业生产的两大基本要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 始,我国可耕土地大量施用化学肥料,结果造成土地退化、地力下降、 农田生态失衡、产品品质下降、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减少、水资源和 环境受到不同的污染,使人类健康受到潜在的威胁。
有机肥料不仅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多种 微量元素,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等多种 功能。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有机肥料是广大农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 课题。目前有关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的报道较多,如专利号为 200710014508.7和专利号为2005101337.3的中国发明专利。
但是,北方(特别是北京地区)以鸡粪、奶牛粪生产使用的部分 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pH值超过8.0,并且有机质的含量低于30%, 难以达到农业部有机肥料标准(NY525-2002)的要求。要解决这个 问题,一般使用酸性物质如硝酸、磷酸等强酸或冰乙酸等来调节酸度, 但是,这些酸性物质不但成本较高,而且腐蚀性强,安全性差,特别 不便于运输和贮存,也不利于农户对这些酸性物质进行稀释和与有机 肥的混配操作,容易灼伤操作人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有机肥碱度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 调节剂制备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能有效调节有机肥的pH值,提 高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并且便于运输和贮藏。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有机肥碱度调节剂,包括吸附剂和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吸附 在吸附剂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有机肥碱度调节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 括以下几步:
(1)选取吸附剂和酸性物质;
(2)将酸性物质吸附到吸附剂上;
(3)将吸附有酸性物质的吸附剂压滤脱水至按重量计含水量为40 %以下,形成有机肥碱度调节剂。
所述的酸性物质可以是利用发酵技术生产药品、营养食品或饲料 (如赖氨酸)的母液之一,其pH值为2-3;利用母液脱色过程残留 的有机酸(氨基酸为主如赖氨酸)不但成本低,而且解决了母液脱色 废物的处理问题。与完全采用强酸相比,母液脱色过程残留的有机酸 其腐蚀性低、安全性高,产品可以应用于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
所述吸附剂优选活性炭,由于活性炭的主要成份是作为有机质的 碳(C),因此可以为土壤和作物提供有机质,而且其强吸附性利于发 酵母液脱色的同时,在土壤中具备保水、保肥性能。活性炭的粒度为 100目或200目,优选200目。吸附剂还可以是碳酸氢钙或粉状草炭。 采用活性炭或碳酸氢钙,可以直接用于母液脱色,活性炭或碳酸氢钙 不但可以吸附母液中有色物质达到母液脱色的目的,而且吸附了母液 中的酸性物质,能够满足有机肥调碱度的需要。
按照不同有机肥产品的酸碱度情况,将有机肥碱度调节剂加入有 机肥产品中,搅拌均匀,用酸度计检测有机肥产品的pH值,有机肥 pH值降至8.0以下时有机肥碱度调节剂的用量即是该有机肥碱度调 节剂的适合用量。也可以将有机肥碱度调节剂直接加入到有机肥生产 的原辅料中用来控制有机肥的酸碱度,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是利用 吸附剂的吸附性通过降低发酵过程的氨挥发,达到保氮效果。
本发明通过物理吸附技术制备,制备方法简单,特别是使用的酸 性物质是利用发酵技术生产药品、营养食品或饲料的母液中含有的有 机酸性物质(如赖氨酸等),生产成本低,而以活性炭为吸附剂时调 节剂本身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60%),能够提高有机肥的 有机质含量。而本发明的酸性物质是被吸附于吸附剂上,与采用液态 强酸来说更便于运输、储存和混配操作,而且容易混配均匀,能够对 有机肥的pH值进行有效调节,使有机肥达到基本为中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助于理解本 发明的内容。
实施例1
原料:有机质含量≥60%(wt%)的活性炭,粒度为200目;酸 性物质为发酵技术生产赖氨酸时的母液中含有的有机酸性物质(如赖 氨酸等),其母液的pH值为2.0-3.0。
制备方法:
(1)选取有机质含量≥60%的活性炭,粒度为20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庆康,未经李庆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01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