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00215.5 | 申请日: | 2010-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4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山野裕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5/177 | 分类号: | G02B15/177;G02B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孟秋;梁韬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焦镜头 摄像 装置 | ||
相关申请的参考
本申请包含于2009年1月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 权专利申请JP 2009-000784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特别地,例如,本发明涉及 适于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监控摄像机等具有高变焦倍率以及能 够充分增大成像域角的变焦镜头,以及使用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数码相机市场变得非常大,用户对数码相机具有各 种需求。姑且不说高画质化、小型化、薄型化,对于图像获取镜头 的高倍率化和广角化的需求同样变得非常强烈。
通常,存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负引导型 变焦镜头。由于负引导型变焦镜头易于减小前透镜直径,所以有利 于小型化。因此,负引导型变焦镜头已广泛用作适于广角化的类型。
此外,在使用固态图像拾取装置的摄像装置中,优选使用位于 图像侧远心处的变焦镜头因为该变焦镜头能够使图像域亮度均一。 在这种变焦镜头中,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组应该具有正折射能力是 更可取的。
对于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负引导型变焦 镜头,提出了包括按照从物体侧向图像侧的顺序配置的负、正、负 以及正折射能力的4个透镜组的4组变焦镜头(例如,参照日本未 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191385号)。
另一方面,对于负引导型变焦镜头,也提出了包括按照从物体 侧向图像侧的顺序配置的负、正以及正折射能力的3个透镜组的小 变焦镜头(例如,参照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78581号)。
发明内容
然而,类似于上述的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 2008-191385号中公开的具有4组配置的变焦镜头,大部分镜头具 有小至大约4至5倍变焦倍率的变焦比以及小至大约38°的视域半 角。现今,还没有发明出能够实现高倍率和广角化并且具有小尺寸 和高图像质量的变焦镜头。
此外,类似于上述的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78581 号中公开的具有3组配置的变焦镜头,大部分镜头具有大约3倍的 变焦比,并且对于透镜难以实现高于上述倍率的足够的变焦比。
通常,为了实现广角化和高倍率化,有必要满意地校正像差, 因此,所必需的透镜元件数量增加。因此,近来存在能够实现广角 和高倍率以及满意地矫正像差的小型化的变焦镜头的需求。
考虑到上述问题,期望提供适于使用固态图像拾取装置作为图 像拾取工具并且在整个变焦范围都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小型化的摄 像装置的变焦镜头,以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按照从物体侧的顺序,变焦镜头包括:具 有负焦距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焦距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焦距的 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焦距的第四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到远摄端 变焦期间,第一透镜组在减小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距时 沿着凸形轨迹向图像侧移动,第二和第三透镜组在增加其间的空气 间距时向物体侧移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体侧的表面凸向物体 侧且是非球面的,第二透镜组包括由凸向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和正 透镜形成的粘合透镜。第二透镜组的粘合透镜满足下列条件表达式 (1)。
(1)0.3<RCL/f2<1.0
这里,RCL是构成第二透镜组的粘合透镜的粘合面的曲率半径, f2是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1)规定了粘合透镜的粘合面的曲率半径。当表 达式的结果值超过上限时,粘合面的曲率半径变得太缓和。这种情 况下,难以校正粘合面上的纵向色像差和色彗形像差(彗形像差中 的色彩差异)。因此,不期望有这种情况。
相反,在条件表达式(1)中,当表达式的结果值超过下限时, 粘合面的曲率半径变得太强。这种情况下,随着其折射能力增强, 第二透镜组中的纵向色像差和色彗形像差的发生过度地增加,从而 引起图像质量的劣化。
这里,第二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强烈折射从第一透 镜组射出的轴外主光线。因此,采用了透镜面凸向物体侧从而不会 引起各种轴外像差的配置。此外,为了抑制从第一透镜组发散的轴 上光线的球面像差的发生和轴外光线彗形像差的发生,也优选该配 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02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
- 下一篇:费-托催化剂的活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