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咔唑类化合物、含有咔唑类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000786.9 | 申请日: | 201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3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祥;丁军桥;吕剑虹;赵磊;孟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F9/572 | 分类号: | C07F9/572;C07F9/6558;C07F9/6561;H01L51/54;H01L5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逯长明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咔唑类 化合物 含有 有机 电致发光 器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咔唑类化合物、含有 咔唑类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一种自发光器件,当电荷被注入到电子注入电极(第 一电极)和空穴注入电极(第二电极)之间时,电子和空穴结合并随后湮没, 因而产生光亮。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电压低、亮度高、视角宽、响应快、 温度适应性好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数码照相机、手机、MP3等电子产品显示 器。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一般为单线态荧光染料或三线态磷光染料,但是该类 材料具有较强的浓度猝灭效应,会降低发光层的发光效率,导致有机电致发 光器件性能较低。因此,现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大多采用主客体结构,即 将荧光染料或磷光染料等发光材料以一定比例掺杂在具有良好的载流子传输 能力的主体材料中使用,以提高器件性能。现有技术公开了作为主体材料的 多种物质,如1999年Forrest和Thompson等(M.A.Baldo,S.Lamansky,P.E. Burroes,M.E.Thompson,S.R.Forrest.,Appl.Phys.Lett.,1999,75,4.)以 4,4′-N,N′-二咔唑联苯(CBP)为主体材料、绿色磷光染料Ir(ppy)3为掺杂材料 制备得到绿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最大功率效率达31lm/W;2003年Forrest (R.J.Holmes,S.R.Forrest,Y.-J.Tung,R.C.Kwong,J.J.Brown,S.Garon, M.E.Thompson,Appl.Phys.Lett.,2003,82,2422.)以N,N-二咔唑基-3,5-取代苯 (mCP)为主体材料、蓝光铱配合物FIrpic为掺杂材料制备得到蓝光有机电 致发光器件,其最大功率效率达8.9±0.9ml/W。另外,4,4′,4″-N,N′,N″-三咔唑 三苯胺(TCTA)也是常用的主体材料。
但是,现有的咔唑类主体材料都以空穴传输为主,致使发光层中电子和 空穴浓度不平衡,从而导致器件的性能差、效率低,尤其是在此类咔唑类主 体材料中掺杂本身效率偏低的蓝色发光材料制备的器件,最大功率效率低于 15ml/W,最大亮度低于10000cd/m2。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咔唑类化合物、含有 咔唑类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 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式(I)化合物:
其中,Ar1和Ar2分别选自下列(1)-(59)任意一种结构:
π-Bridge1、π-Bridge2和π-Bridge3为具有π共轭特征的桥联单元,分别选
Ar3选自下列A-G任意一种结构:
R1为C1-8烷基。
优选的,所述化合物具有式(I-a)结构:
优选的,所述化合物具有式(I-b)结构:
优选的,所述化合物具有式(I-c)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衬底;
在衬底上有第一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上至少有一层或多层有机电致发光层;
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上有第二电极层;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包含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含磷氧基团的咔唑类化合 物。
优选的,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包括主体材料和掺杂在所述主体材料中的 单线态荧光染料或三线态磷光染料,所述主体材料为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含 磷氧基团的咔唑类化合物。
优选的,所述单线态荧光染料或三线态磷光染料的掺杂比例为0-30wt%。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形成第一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07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半导体器件组件的封装方法
- 下一篇:双镶嵌结构的形成方法及沟槽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