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束紧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001522.5 | 申请日: | 2010-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3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荣 |
主分类号: | A44B11/25 | 分类号: | A44B11/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束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束紧带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使用于一对象的两相对侧边并构成一环形且可调整其紧度的束紧带装置。
背景技术
束紧带是作为束紧固定之用,使用于例如潜水面罩、蛙镜、蛙鞋或雪镜等物件。一般是将束紧带配置于该些对象的两相对侧边之间,并调整束紧带的适当紧度,用以舒适地配戴于各使用者的配戴部位,例如配戴于使用者的头部或脚部。
已知的束紧带,一般是以例如硅胶或橡胶等弹性材料一体成型成一带状,其两侧端各反折串穿绕结于物件的两相对侧边;而其紧度的调整是将位于该两侧绕结处的反折带各向后拉紧,以其拉紧的弹性而迫紧配戴于使用者的配带部位。
然而,这种已知单条式的束紧带,在实际使用时有操作不便、紧度不均、以及妨碍其它装备配挂等缺憾。对此,就有业者对其提出改良,其中一改良创作为中国台湾公告编号第239925号“束紧带”专利案(以下称已知前案)。
该已知前案“束紧带”的结构特点是,其束紧带包括有:一弧形装配板,具有弧形板体,其外表两侧对称性地各设有一穿槽,其两侧各形成开口,并各设有轴体,而且该弧形装配板设有扣孔,用以装设下述压板;二带子,以弹性材料制成而具有伸缩弹性,这些带子各具有多数逆止突条为突出于这些带子的外表面,在这些带子受压制的情况下,仍能允许这些带子顺向外拉,但阻止这些带子逆向缩回,这些带子的一端(固定端)各枢固于被使用对象的框部的两侧,而其另一端(自由端)则各穿经弧形装配板两侧的穿槽并绕经轴柱再向两外侧反折,使得该自由端的部分形成反折带,并以其逆止突条绕经并卡止于轴体;以及二压板,以所设扣钩而与弧形装配板相互结合,这些压板设有内合外张的弹性构造,使得这些压板的外端部(操作部)具有内合外张并可被扳动的弹性效果,这些操作部的内面各具有与上述带子相同构造的逆止突条,可对反折带行制紧或解松的作用。依此,使得束紧带的松紧度调整较的已知束紧带便捷。
但是,上述已知前案的结构在使用上亦有如下的缺憾:(一)、其位于后部的两侧反折带是向外反折突出,此不但造成外观上的不雅,且反折向外的反折带亦可能与其它对象发生牵扯,或影响其它装备的装设及顺利操作;(二)、尤其,其两侧的反折带是朝相反方向反折向外,在束紧操作时,使用者必须以两手分别握持该两反折带并朝不同的相反方向予以向外拉紧,其无法以单手操作,这在使用者手中握有其它使用器具例如潜水手电筒时,并无法顺利进行该束紧操作,造成操作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完全无反折带向外的束紧带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的束紧带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性佳的束紧带装置。
根据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在提供一种束紧带装置,包括有二束紧带与一束紧调整单元。二束紧带为具弹性的束紧带,其各具有相对的一固定端与一自由端,二束紧带的固定端分别结合被实施对象的两相对侧边。束紧调整单元包含一装配盒与二滑动定位拉板;其中装配盒的相对的左、右侧位置各设有至少一逆止突条;二滑动定位拉板滑动地设于装配盒,并分别与二束紧带的自由端相结合,且二滑动定位拉板各具有一定位突条,其与装配盒的逆止突条可分离地相啮合,而可分别拉动二束紧带并定位。依此,二束紧带的自由端是以其终端分别结合于二滑动定位拉板,完全无已知反折带的存在,不会因外露的反折带影响其它装备的装设及顺利操作,亦不会与其它对象发生牵扯。另外,对于二束紧带松紧度的调整,以单手操作二滑动定位拉板即可,其调整操作极为简便。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装配盒包含有相盖合的一盒体与一盖板,盒体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左、右设置的二穿槽,其内面的上、下周边各设有上述逆止突条,该左、右两边的逆止突条是分别往中间方向倾斜,盒体的一左、右相对端部各设有一穿口;盖板于远离穿槽的方向结合于盒体,并与盒体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二滑动定位拉板各具有一开口弹性板体为容置于容置空间,开口弹性板体的外表面具有上述定位突条,其与装配盒的逆止突条可分离地相啮合,且开口弹性板体的一端向外垂直突伸形成一操作板,其经由穿槽向外突伸;二束紧带的自由端各穿经该二穿口而分别与二滑动定位拉板相结合。依此达成二束紧带、装配盒、以及二滑动定位拉板的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荣,未经陈建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15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领带架
- 下一篇:一种降低挤压膨化即食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