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险杠缓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003524.8 | 申请日: | 2010-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0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M·罗尔;E·莫勒迈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沈英莹 |
地址: | 德国帕***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险杠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险杠缓冲器。
背景技术
保险杠缓冲器在汽车中符合标准地安装在前端侧和尾部侧,以便 吸收较小的碰撞过程的碰撞能量,从而尽可能地不损害汽车的本身的 支承结构。保险杠缓冲器通常由横梁构成,其在装入碰撞吸能盒 (Crashboxen)的情况下可横向于汽车框架的纵梁固定。横梁用于将 由冲击引起的能量导入到碰撞吸能盒中,在那里将碰撞能量转变成变 形功。
已知各种不同构造的保险杠缓冲器。通过US 6,349,521B1,具有 刚性的、构造成空心梁的横梁的保险杠缓冲器属于现有技术。横梁的 横截面沿它的长度而变化,以便赋予它承受适当载荷的和高的能量吸 收能力。
由EP 1 730 002 B1提出一种具有横梁的保险杠缓冲器,其具有构 造为U形轮廓的纵向剖面且具有一个接板和两个侧边。横梁的接板设 置在背离汽车的外侧上。在汽车侧通过覆盖板封闭横梁。EP 1 723 008B1也公开了一种具有横梁的保险杠缓冲器,其构造成封闭的轮廓。
在由WO 2006/126941A1已知的保险杠缓冲器中,横梁在它的设 置在背离汽车侧的接板上的中间纵向段中具有加强筋。这在由DE 198 49 358 C2已知的保险杠缓冲器中也是这种情况。在此横梁由变形的管 构成。
由DE 60 2005 004 442T2已知一种用于制造汽车保险杠的能量吸 收器的至少一个支承板的方法以及用这种方法制造的碰撞吸收器的支 承板此外还已知一种汽车保险杠的能量吸收器的支 承板,其包括用于在纵梁的端部上固定的基板和中心的开口,该开口 在基板的其中一侧上被圆柱形的用于装入能量吸收器的部段围绕。
DE 10 2005 017 956A1公开了一种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装置,其 应用于汽车的前端区域和/或尾部区域中,其在它的纵向方向上具有远 离汽车的前侧和面向汽车的背侧,其主要具有由金属或其他的形状稳 定(formungssteifen)的材料制成的C型的梁外壳和由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前部部件,该前部部件具有比梁外壳的材 料更小的变形稳定性。
由US 2004/0217607A1已知一种具有基本上是U型的轮廓的汽车 保险杠,其在中间具有弧形形状。为了增强保险杠,提供也主要具有 U型的轮廓的增强型材。
保险杠缓冲器必须满足法律规定如由消费者保护机构提出的对行 人保护的要求。此外必须满足由保险商(RCAR,GDV)的单级测试 的要求。同时汽车制造根据最佳的空间结构利用、可安装性、高的能 量吸收能力和尽可能小的重量以及可接受的成本提出了常见的要求。 特别地对于减少CO2排放的努力在汽车研发时要求坚定地转换轻型构 造。
发明内容
从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承载性能方面改进用于汽 车的保险杠缓冲器和在针对构件优化能量吸收能力时重量节省地构 成。
该目的根据本发明在一种用于汽车的保险杠缓冲器中实现,所述 保险杠缓冲器包括一个可横向于汽车框架的纵梁的固定的横梁,该横 梁的横截面构造成U型的并且具有接板以及两个侧边,给所述横梁配 设一个沿其纵向方向延伸的、横截面构造成T形的增强型材,横梁是 热成形的钢板构件,横梁具有中间的纵向段,所述中间的纵向段在两 侧分别连接一个端部段,其中两个端部段相对于所述中间的纵向段是 加宽的并且分别具有用于碰撞吸能盒的连接区域。
保险杠缓冲器的横梁具有U形的轮廓的横截面,其具有一个接板 和两个侧边。根据本发明,横梁通过在它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横截面 为T形轮廓的增强型材而增强。通过横梁和T形的增强型材的组合在 抗弯截面系数以及强度性能和刚度性能方面可改善系统的几何构型, 从而可减少保险杠缓冲器的总的重量。有利地,在根据本发明的保险 杠缓冲器上,横梁和增强型材也可由不同的材料优化使用地组合。
横梁优选涉及热变形的钢板构件。增强型材特别构造成空心型材。 其涉及封闭的薄壁的空心型材。它可以由轻金属特别是铝或铝合金制 成。此外,增强型材也由钢制成。在这种情况下,增强构件特别是滚 轧成形(rollgeformt)。
在实践中,挤压型材也能够有利地用作为增强型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35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