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锈钢晶间腐蚀自动检验仪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04919.X | 申请日: | 201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8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安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G01N1/32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32108 | 代理人: | 王楚云 |
地址: | 225721 江苏省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锈钢 晶间腐蚀 自动 检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材料金相试验的腐蚀和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不锈钢材料的晶间腐蚀试验控制装置。
技术背景
我市戴南地区从事不锈钢生产制造和加工的企业有1000余家,去年工业产值已经超过百亿元,从业人数5万余人,年产不锈钢制品5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七分之一左右,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不锈钢名镇”。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作用下,在晶粒之间产生的一种腐蚀现象称为晶间腐蚀。产生晶间腐蚀的不锈钢,当受到应力作用时,即会沿晶界断裂、强度几乎完全消失,这是不锈钢的一种最危险的破坏形式。不锈钢具有耐腐蚀能力的必要条件是铬的质量分数必须大于12%。当温度升高时,碳在不锈钢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大于铬的扩散速度。因为室温时碳在奥氏体中的熔解度很小,约为0.02%~0.03%,而一般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含碳量均超过此值,故多余的碳就不断地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和铬化合,在晶间形成碳化铬的化合物,如(CrFe)Cr23C6等。但是由于铬的扩散速度较小,来不及向晶界扩散,所以在晶间所形成的碳化铬所需的铬主要不是来自奥氏体晶粒内部,而是来自晶界附近,结果就使晶界附近的含铬量大为减少,当晶界的铬的质量分数低到小于12%时,就形成所谓的“贫铬区”,在腐蚀介质作用下,贫铬区就会失去耐腐蚀能力,而产生晶间腐蚀。奥氏体不锈钢在450~850℃保温或缓慢冷却时,会出现晶间腐蚀。含碳量越高,晶间蚀倾向性越大。此外,在焊接件的热影响区也会出现晶间腐蚀。加工不锈钢的温度一般都在450~850℃之间,因此奥氏体不锈钢都存在晶间腐蚀倾向。不锈钢耐晶间腐蚀性能是不锈钢最重要的性能之一,所以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质量进行评定必须检验它的耐晶间腐蚀性能。国家标准规定了不锈钢晶间腐蚀的检验方法,其试验过程如下:1、测试试样的尺寸,计算试样的面积;2、试验前对试样进行称重;3、根据试样面积计算出所用酸溶液量;4、按照标准进行连续煮沸;5、清洗试样,洗净、干燥、称重,计算腐蚀率。在对材料进行金相试验时,需要对材料的样本进行晶间腐蚀,为加快腐蚀进程,通常需要将材料样品放入沸腾的腐蚀液中连续加温腐蚀2、16、48、120小时,才能完成晶间腐蚀的过程。现有的晶间腐蚀试验装置由电加热器、装有腐蚀液的玻璃瓶和安设在玻璃烧瓶上端的回流冷凝器构成,回流冷凝器的冷却液由自来水提供。试验装置使用时,须有人工日夜值班,以便在发生断水或冷凝水流量小,导致腐蚀液浓度变化造成检验数据不准确,显然,这样的试验装置自动化程度低、使用十分不便。中国专利CN20115283Y公开了一种晶间腐蚀试验控制装置,包括有玻璃烧瓶、电加热器和安设在玻璃烧瓶上端的回流冷凝器,回流冷凝器与冷凝水管相接,所述的玻璃烧瓶放置在不锈钢容器中,不锈钢容器底部设有一开口并有管子连接到容器,容器内装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电路相连接,控制电路与电加热器相连接。该装置结构复杂,安全度高,但易导致腐蚀液浓度变化造成检验数据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自动控制功能、检验数据准确且制造成本低的不锈钢晶间腐蚀自动检验仪。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不锈钢晶间腐蚀自动检验仪,包括加热器、装有腐蚀液的密封容器和安设在密封容器上端的回流冷凝器,所述的回流冷凝器与冷凝水管相接,所述的冷凝水管上设置有水压传感器,所述的水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的控制电路与加热器相连接。
所述的控制电路设置有与电源相连接的开关电源,所述的开关电源与水压传感器、继电器串接相连,所述的水压传感器与继电器之间还旁接有计时器和时间控制器,所述的继电器的常开触头与交流接触器相连接,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触头与加热器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未经江苏省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49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