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光学通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17177.4 | 申请日: | 2010-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6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吴轩东;谢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轩东;谢俊 |
主分类号: | H04B10/24 | 分类号: | H04B10/24;H04B10/1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5 | 代理人: | 周建观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光学 通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线光学通讯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通讯方式主要有无线和有线两大类,其中有线通讯主要分为光缆和电缆通讯,而无线基本都是电磁波通讯。在实际应用中远距离通讯主要采用的是光缆通讯,例如国际互联网都是以光缆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而近距离通讯中无线、有线两种方式均普遍使用,例如局域网中使用的电缆,无线耳机中使用的蓝牙等。在通讯中,尤其是近距离通讯,使用有线方式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而目前的短距离无线方式利用电磁波进行通讯,以蓝牙为例,存在信息传输速度慢,并有一定电磁辐射危害且不能抗电磁干扰。
目前也有利用光波作为载波的无线通讯方式,如公开号为CN 1527506A中所述的通讯方式,该方式提供了一种信息单方向发送/接收的非压缩的光学无线传输方式。这种通讯方式不能进行全双工数据传输,且不能通过对数据的压缩达到减少发送数据量以提高发送速率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信息传输速度快、全双工、完全无电磁辐射且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的无线光学通讯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线光学通讯装置,其改进点在于:a、具有接收器和发射器;b、所述接收器和发射器共用一个外壳,所述外壳上具有数据接口;c、所述接收器和发射器能同时工作;d、所述接收器包括解密解压电路、解调电路和光电接收电路,所述外壳上的数据接口与解密解压电路电连接,解密解压电路与解调电路电连接,解调电路与光电接收电路电连接;e、所述发射器包括编码调制电路、加密压缩电路和光电发射电路,所述外壳上的数据接口与加密压缩电路电连接,加密压缩电路与编码调制电路电连接,编码调制电路与光电发射电路电连接;f、所述光电接收电路包括光电接收管和信号放大电路;g、所述光电发射电路包括发光器件及其驱动电路。
为了提高本发明的抗杂散光干扰能力,所述接收器中还加装有滤光片,所述滤光片为窄带滤光片。滤光片置于光电接收电路中的光电接收管的接收光路光轴上。
为调整传输角度范围,所述接收器中还加装有接收天线,所述接收天线置于光电接收电路中的光电接收管的接收光路光轴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发明抗杂散光干扰的能力,所述接收器中还加装有滤光片和接收天线,所述滤光片和接收天线均置于光电接收电路中的光电接收管的接收光路光轴上。
为提高传输的方向性或扩大传输角度范围,所述发射器中还加装有发射天线,所述发射天线置于光电发射电路中的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路光轴上。
所述发光器件为LED或者LD。
为了降低成本,所述解密解压电路与解调电路集成于同一芯片内。所述加密压缩电路与编码调制电路集成于同一芯片内。甚至所述解密解压电路、解调电路、加密压缩电路与编码调制电路集成于同一芯片内。
由于本发明的所述接收器和发射器共用一个外壳,其体积小,所述接收器包括解密解压电路、解调电路和光电接收电路,所述数据接口与解密解压电路电连接,解密解压电路与解调电路电连接,解调电路与光电接收电路电连接;所述发射器包括编码调制电路、加密压缩电路和光电发射电路,所述数据接口与编码调制电路电连接,编码调制电路与加密压缩电路电连接,加密压缩电路与光电发射电路电连接;接收器和发射器能同时工作,即具备全双工通讯的能力,利用光波作为载波传输信息,发射至接收端后通过光电接收电路将获取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还原信息,采用光波作为无线通讯的载体,具有方向性强、信息传输速率快、安全保密性强、完全无电磁辐射且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其他无线通讯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框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的电路框图之二
图3为本发明的发射器II部分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接收器I部分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发射天线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接收天线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滤光片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接收天线和滤光片安装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发明的接收天线和滤光片安装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轩东;谢俊,未经吴轩东;谢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171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业务信息发送与接收方法、终端及系统
- 下一篇:智能小区综合联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