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脱硫石膏为主要胶凝材料的无机保温砂浆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22798.1 | 申请日: | 201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7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孙振平;郑金飚;黄晖皓;吴小琴;杨洁;郑琨鹏;叶丹玫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14 | 分类号: | C04B28/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石膏 主要 材料 无机 保温 砂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脱硫石膏为主要胶凝材料的无机保温砂浆。
背景技术
脱硫石膏是为消除燃煤炉烟气中SO2的排放,安装湿法脱硫装置,由脱硫材料碳酸钙与SO2反应而形成的。因其主要成分为二水石膏,故称为脱硫石膏。
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且我国煤的含硫量普遍较高,电厂煤炭燃烧产生大量的SO2,因脱硫工艺而产生的脱硫石膏更将是巨量。许多地方政府已开始明显感到脱硫石膏的合理处置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据统计,2000年我国脱硫石膏总产量已达到200万t,2009年我国脱硫石膏的年产量估计已超过1200万t,其中仅上海就有200万吨。脱硫石膏排放量剧增,若贸然采取抛弃堆存,会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脱硫石膏不仅活性低,且含有杂质,直接作为石膏制品的原材料使用,则产品凝结硬化慢,强度低,耐久性不佳。
如何结合国家有关政策,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将脱硫石膏资源化高效利用,其意义深远。
大力节能降耗,发展节约型经济、低碳经济,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今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关系到地球人类和地球生物的生存延续。建筑能耗几乎占我国工业能耗的40%,我国从10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1996年7月我国就颁发了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2000年建设部又发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对于新建建筑的节能审批、设计、施工、验收等做了一系列规定。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08年8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第530号令,发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该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目前我国民用建筑普遍采取节能50%的措施,部分城市(如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则采取节能65%的措施。外墙外保温、外墙中保温、外墙内保温等多种形式的保温体系纷纷研制成功,并成功地应用于建筑物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建筑物保温体系的普遍应用极大地带动了保温材料和相关配套材料的大发展,仅上海每年的保温材料销售额就达30亿元人民币。
目前市场上比较多的无机保温材料一般采用水泥为胶凝材料,玻化微珠为轻质集料,辅以增稠保水剂、粘结强度改性剂等多组分复合而成。玻化微珠是近年来开始被广泛用于生产各类保温砂浆的多孔轻质集料,其具有级配良好、导热系数低等优良性能。相对于传统的无机轻质集料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等材料而言,玻化微珠可以更好解决材料耐水性差的痼疾,而相对于有机材料EPS颗粒等材料,玻化微珠的防火耐高温性能,也为建筑物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然而,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其本身密度大,收缩率较大,防火性能较差,寻找一种耐火性好,收缩率小的替代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将工业固体废弃物脱硫石膏与玻化微珠巧妙结合,复合少量其他掺合料,并添加合适的外加剂,得到以脱硫石膏为主要胶凝材料的无机保温砂浆,不仅资源化高效利用了脱硫石膏,而且产品的保温性、耐久性以及安全性能均十分优异,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性能好、强度发展快、耐水性能优良,收缩率低,施工方便且使用安全可靠的以脱硫石膏为主要胶凝材料,以玻化微珠为无机轻质集料的无机保温砂浆。
本发明提出的以脱硫石膏为主要胶凝材料的无机保温砂浆,由脱硫石膏、玻化微珠、矿渣粉、粉煤灰、β-半水石膏、石灰、乳胶粉、聚乙烯醇纤维、纤维素醚、引气型高效减水剂和水组成,各组份的重量比为:
脱硫石膏 100
玻化微珠 50-120
矿渣粉 2.5-10
粉煤灰 2-10
β-半水石膏 2.5-10
石灰 1-5
乳胶粉 1-5
聚乙烯醇纤维 0-0.3
纤维素醚 0-1
引气型高效减水剂 0-0.5
水的加入量为脱硫石膏、玻化微珠、矿渣粉、粉煤灰、β-半水石膏、石灰、乳胶粉、聚乙烯醇纤维、纤维素醚、引气型高效减水剂总质量的60%-120%。
各组份较佳的重量比为:
脱硫石膏 100
玻化微珠 60-100
矿渣粉 3-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227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