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坡岸截留强化处理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23053.7 | 申请日: | 2010-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7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怀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截留 强化 处理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坡岸截留强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当城市面源径流量小于等于0.036m3/m·h时,污染水形成潜流,污染水流经砂土层(2)后下渗进入基质层(3),整个基质层(3)由上行流隔板(1)、下行流隔板(6)交替排列分为若干个区,污染水先进入位于上行流隔板(1)前的上区后,通过上行流隔板(1)上部狭缝进入位于上行流隔板(1)与下行流隔板(6)之间的区域,再从下行流隔板(6)下部狭缝进入下区,最后通过出水口进入河道(10);
当城市面源径流量大于0.036m3/m2·h时,污染水形成表面流及潜流,污染水部分下渗,其余部分沿砂土层(2)进行表面流,通过空气导管向基质层(3)补气,确保基质层(3)的需氧量,部分下渗污染水流经砂土层(2)后下渗进入基质层(3),处于基质层(3)的污水先进入位于上行流隔板(1)前的上区后,通过上行流隔板(1)上部狭缝不时之需进入位于上行流隔板(1)与下行流隔板(6)之间的区域,再从下行流隔板(6)下部狭缝进入下区,通过出水口进入河道;表面流的污染水径流流至速透基质层(9)时,也通过出水口进入河道(10);基质层(3)中城市面源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可通过过滤、沉淀、植物吸收、土壤及基质的吸附、微生物作用被去除,从而达到强化处理的效果。
2.一种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由上行流隔板(1)、砂土层(2)、基质层(3)、土壤层(4)、植被层(5)、下行流隔板(6)、防渗膜(8)和速透基质层(9)组成,其特征在于植被层(5)处于砂土层(2)之上,基质层(3)位于砂土层(2)和土壤层(4)之间,上行流隔板(1)、下行流隔板(6)交替布设于基质层(3)内,上行流隔板(1)与下行流隔板(6)的间距为1-2m,砂土层(2)上设有速透基质层(9),基质层(3)与土壤层(4)之间设有防渗膜(8),基质层(3)底部设有穿孔集水管(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基质层(3)靠近河道(10)一侧处设有水利挡墙(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水利挡墙(7)每隔1~5m布设有排水管,与设置于基质层(3)底部的穿孔集水管(12)连接,穿孔集水管(12)开孔直径为1~10mm,间距为5~500mm,穿孔集水管(12)与垂线夹角0~360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土层(2)的砂、土的配比为1∶0.25~1∶1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层3可根据地形沿河道方向顺坡按θ角度铺设;采用θ铺设、且出水口高度H低于基质铺设起始高度h时,基质层(3)底部段采用水平或小于θ角度铺设,出水口高度H至少高于基质铺设起始高度h 0.25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流隔板(1)和下行流隔板(6)底部埋设深度应距基质层3底部10mm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层(3)的基质采用砂土、砂粒、瓜子片、砾石、沸石、陶粒、煤灰渣、高炉渣或钢渣中的一至多种组合,基质层(3)的高度为50~1200mm,基质粒径为0.5~100mm中的一种或多种组配。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速透基质层(9)透水速率为砂土层(2)透水速率的1.5~10倍,其宽度范围为1~50cm,其布设位置为距出水端1/10~2/3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管(11)的直径选用1~50cm,布设密度为0.1~3根/m2。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层(5)所选的植物百慕大草、金鸡菊、草皮、香蒲、芦苇、美人蕉、香根草、灯芯草、旱伞草或芦竹中一至几种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2305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