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链霉菌菌株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028131.2 申请日: 2010-01-19
公开(公告)号: CN101984044A 公开(公告)日: 2011-03-09
发明(设计)人: 徐正君;钟凯;李利华;高晓玲;山口五十麿;张小平;高鸿;徐永菊;马炳田;朱建清;邓晓建;姜凯;王平荣;黄静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A01P3/00;C12R1/545
代理公司: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代理人: 赵丽
地址: 611130 四川省***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防治 水稻 纹枯病 稻瘟病 霉菌 菌株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链霉菌属的菌株,特别是一种利用链霉菌的筛选技术,通过平板点接法初筛,获得对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和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XZJ.SP12,该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对水稻稻瘟病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加上病虫害的袭击,水稻生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水稻稻瘟病(Pyricularia)和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是我国稻区危害最大的两大病害。稻瘟病分布十分广泛,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发生时其损失可达40%~50%。90年代以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公顷以上,每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公斤。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都可以发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叶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植株矮缩,新叶难以生长,抽穗艰难。抽穗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水稻纹枯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在美洲、欧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在我国,随着矮秆多蘖品种和水肥的大力投入,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站的资料,我国近几年的年纹枯病发病面积在1500~2000万公顷,估计每年损失稻谷约60亿公斤,占水稻病虫害损失的40%~50%。

因此,目前人们在水稻育种选育过程中,除了考虑水稻产量和品质外,水稻品种的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性也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育种指标。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对稻瘟病和纹枯病都具有高抗的水稻品种。目前,在实际生产中,人们主要用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迄今还没有发现比较理想的其它可替代的抗生素;至于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使用三环唑类药物。由于三环唑类药物属于化学合成药物,其施用在短期内虽然效果较好,但如果长期大面积连续使用类似化学药剂,会严重污染环境,也会导致病原菌抗、耐药性大幅度增加。长此以往,会对整个农业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因此,探索发现对以上病原菌具有良好防治效果、自然环境中可以降解、对人体无害的抗菌物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四川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和纹枯病病原菌作为指示菌株,从姜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对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具有强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XZJ.SP12。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属于链霉菌的菌种,是从我国四川省雅安市姜黄种植地的姜黄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而出,定名为链霉菌XZJ.SP12,该菌株已于2009年10月27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保藏,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9236。

本发明所述的XZJ.SP12菌株具有以下性质:

A、形态特征

在蔗糖查氏培养基和马铃薯培养基上28℃培养14天后,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分别观察菌丝的形态和孢子形态、表面结构。结果表明,该菌株基内菌丝体无横隔,不断裂;该菌的气生菌丝有分枝;孢子为卵圆形,表面光滑。

B、培养特征

菌株在七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结果

a、蔗糖查氏培养基

气生菌丝为黄色,基内菌丝产黄色色素。

b、马铃薯培养基

气生菌丝为黄白色,基内菌丝产淡黄色色素。

c、燕麦片培养基

气生菌丝为灰色,基内菌丝为黄色,产可溶性黄色色素。

d、酵母麦芽糖提取物培养基

气生菌丝为暗黄色,基内菌丝产褐黄色色素。

e、无机盐淀粉培养基

气生菌丝为灰白色,基内菌丝为黄色,不产可溶性色素。

f、甘油天冬酰胺培养基

气生菌丝为灰白色,基内菌丝为淡黄色,不产可溶性色素。

g、酪氨酸培养基

气生菌丝为灰白色,基内菌丝为淡黄色,不产可溶性色素。

C、生理生化特征

该链霉菌在明胶液化、淀粉水解反应中呈阳性,不产生H2S,能利用酪氨酸、D-葡萄糖、蔗糖、β-半乳糖苷、D-果糖、L-鼠李糖、水杨素。在有些培养基上产生气生菌丝,这些气生菌丝可变暗黄色。

D、菌种鉴定结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281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