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载凝视成像激光雷达同步触发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34171.8 | 申请日: | 201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67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颖;张寅超;陈和;邱宗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48 | 分类号: | G01S7/48;G01S17/89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张利萍 |
地址: | 10008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载 凝视 成像 激光雷达 同步 触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载凝视成像激光雷达同步触发系统,属于成像 激光雷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
技术背景
目前国内外公开报道的对地观测的激光雷达三维成像系统,大多 是基于激光点扫描三维成像方法,即通过测量激光发射与接收到回波 的时间间隔,测得激光探测雷达平台到地球表面点的距离。这是一种 将地球表面点有效地映射到三维坐标中的直接方法。但该技术是扫描 型的,每次只能测表面的一个点,如果要对表面大面积成像或者进行 地图测绘,就需要在与探测目标相复合的覆盖范围内,将激光束沿航 空飞行轨道方向与垂直于该方向上对地进行二维扫描,同时逐点进行 (高频率的)测距。此外,光机扫描技术从系统原理上也存在一系列 的问题,主要有:①激光束要求具有高的扫描指向精度,扫描镜运动 的非线性以及系统机械磨损影响其精度;②由于激光束发散的影响, 在远方激光点云斑有一定面积,对有相对地形起伏或地物较复杂的区 域,激光测距的回波不规整会带来的较严重的测距误差;③光机扫描 元件增加了系统的重量、体积以及额外功耗,使系统的小型化、模块 化变得较为困难;④为了得到高覆盖率、高垂直距离分辨力、高地元 空间分辨力和高探测信号信噪比,发射激光必须具有很高的重复频 率、足够的脉冲能量、很小的发散角、窄脉宽等特性,以取得比较好 的三维测量结果,这要求采用很高性能的激光器,对激光器的制造与 获得提出了挑战。
而采用凝视成像激光雷达可以通过面阵成像方式能获取目标的 三维信息,具有成像速度快、探测范围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并 且其三维观测分辨力也明显高于目前国内自行研制的机载扫描型三 维成像激光雷达系统。该方法不需要扫描系统,可降低系统复杂度, 提高易操作性、易维护性及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而采用基于ICCD(intensified charge couple device,增强型电荷 耦合摄像器件)的机载凝视成像激光雷达可以通过面阵成像方式能获 取目标的三维信息,具有成像速度快、探测范围大、抗干扰能力强等 优点,并且其三维观测分辨力也将明显高于目前国内自行研制的机载 扫描型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系统。该方法不需要扫描系统,可降低系统 复杂度,提高易操作性、易维护性及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机载凝视成像激光雷达,如图1所示,包括:激光光源、激光扩 束模块、同步触发模块、光电成像探测器及目标高度判别模块、回波 光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存储模块、数据处理及三维图像生成模块组成。
其工作过程为:激光光源发出的脉冲激光束分成两路,一路经过 激光扩束模块的扩束后直接照射到成像目标,成像目标产生回波光信 号,并由回波光信号接收模块实时接收;另一路脉冲激光束传输到同 步触发模块,触发同步触发模块产生同步电脉冲信号,该同步电脉冲 信号发送至光电成像探测器及目标高度判别模块,作为光电成像探测 器及目标高度判别模块的工作触发信号,触发光电成像探测器及目标 高度判别模块接收回波光信号接收模块实时接收的回波光信号并将 其传输至信号存储模块进行存储,供数据处理及三维图像生成模块, 在后期处理时生成三维图像。
机载凝视成像激光雷达系统高空间分辨率动态成像得以实现的 关键技术之一是激光脉冲发射与成像高度及选通时间精确对应的高 精度的同步控制系统设计,只有为成像器件ICCD提供符合要求且与 激光发射脉冲对应的同步控制信号,成像器件ICCD才能准确工作, 实现不同探测距离对应的高分辨率面阵成像。
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机载凝视成像激光雷达同步触发系统的完 整实现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高距离分辨率动态三维选通成像技术, 为成像器件的选通控制提供纳秒级的同步触发,提供一种机载凝视成 像激光雷达同步触发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341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益肾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重力直接发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