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携载抗肿瘤药物的复合胶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039587.9 | 申请日: | 201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2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高建青;韩旻;刁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34 | 分类号: | A61K47/34;A61K47/32;A61K9/00;A61K45/00;A61K31/704;A61K31/337;A61K31/474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携载抗 肿瘤 药物 复合 胶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胶束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应用,尤其涉及一种携载抗肿瘤药 物的复合胶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化学治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肿瘤细胞 对化疗药物所产生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其临床 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MDR是肿瘤细胞免受药物攻击的重要细胞防御机 制,是肿瘤细胞对一种化疗药物耐药的同时,也对其他药物(化学结构和 作用机制不同)产生交叉耐药的现象,其产生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药 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作为一种新的MDR逆转策略, 显示了良好的成效,并引起药学研究者的关注。
嵌段共聚物作为一种制备胶束的材料,具有疏水性内核与亲水性外 壳,是一种自组装纳米胶体粒子,目前已被成功应用于水不溶性药物的给 药中,在体内外显示出较高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很多药物制成胶束后 还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能在体内和胞内缓慢降解持续发挥作用。此外, 胶束能通过EPR效应(即大分子物质和脂质在肿瘤组织透过性增强及滞 留效应)使药物选择性地在肿瘤部位积累和释放,达到被动靶向。目前,几 种聚合物胶束传递系统具有一定的克服多药耐药的作用。但是单纯的嵌段 共聚物如聚乙二醇-聚丙交酯共聚物(PEG-PLGA)、聚乙二醇-聚己内酯 (PEG-PCl)等克服耐药效果并不明显,且很多聚合物胶束由于粒径较大, 长时间放置后体系不稳定,容易聚集,需要加入表面活性剂增加其稳定性。
普罗朗尼克(Pluronic)是两端为聚氧乙烯中间为聚氧丙烯的三嵌段 共聚物(即PEO-PPO-PEO),通式为:HO(C2H4O)a·(C3H6O)b·(C2H4O)c·H, 其中a、b、c表示各自的聚合度,常被用于作为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剂。一 般情况下Pluronic在高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时会在水中自组装形成 胶束,难溶性药物通过疏水作用被包裹于疏水内核中。很多研究报道 Pluronic嵌段共聚物具有克服多药耐药的效果,其中对Pluronic 85(P85) 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其他plunonic家族如Pluronic 105(P105),F127 等成员研究较少。
一般认为,Pluronic能够引起ATP耗竭并抑制ATP酶活性,从而抑制 药物外排泵对药物的外排,增加药物在胞内的浓度。其次,干扰药物在酸 性囊泡中的隔离,协助药物释放入胞浆,并增加药物在核内的积累。此外,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降低膜黏度,协助药物进入细胞。以上几种机制共同 作用,使Pluronic类具有显著的克服多药的效果。但pluronic由于疏水链段 比例较小,对很多药物特别是难溶性药物的包封率低,且形成的胶束稳定 性差,药物极易泄露,造成失活,这使其做为胶束载体材料有一定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携载抗肿瘤药物的复合胶束,将Pluronic与常见的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合用,利用前后两者的协同作用得到包封率高、稳定性 好且克服多药耐药的效果较佳的复合胶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携载抗肿瘤药物的复合胶束的制备方法,其操作 简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携载抗肿瘤药物的复合胶束,所述的复合胶束由以下原料制成: 普罗朗尼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抗肿瘤药物、有机溶剂和水;
其中,普罗朗尼克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质量比为1~1000∶10;
普罗朗尼克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总质量与抗肿瘤药物的质量之比 为2~100∶1。
所述的有机溶剂的用量以能完全溶解普罗朗尼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和抗肿瘤药物为准即可,也可在此基础上增加有机溶剂的用量,以增加所 使用的材料和药物的溶解速度,但最好不要超过水的用量,以减少后续挥 干有机溶剂的难度和挥干过程中的水分流失量。
药物、聚合物材料(普罗朗尼克和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水的比例应 该根据不同聚合物的载药量,以及不同药物的有效剂量来确定,可通过实 验进行合适的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395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