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筒圆孔扩口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42045.7 | 申请日: | 2010-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7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海;彭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小康汽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1/02 | 分类号: | B21D4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33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圆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孔的加工方法,具体指一种在金属筒原有管口的基础上对其扩口的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各种目的,在金属筒原有管口基础上进行扩口处理有相当的实用场合。目前扩口主要有两种工艺:刀具镗孔和挤压扩口。刀具镗孔通常是在数控机床上利用专用刀具对原有金属筒进行切削加工,切削量和加工深度由数控机床上的控制电路控制。这种扩口方式虽然加工精度高,控制性好,但往往不能一次成型,需要多次镗孔,因此效率低,设备投入大,而且对一些异形孔加工难度大。另外,镗孔仅能满足内孔的尺寸需要。如遇到一端为大头形状的零件时,为了达到零件的最终形状,往往需要选择以大头端的最大外径作为坯管尺寸再进行内外加工,不仅大大浪费原材料,而且也增加了加工工序,降低了生产效率。
挤压扩口是利用挤压头在原有管口上直接挤压而成。由于挤压头的形状预先加工成与扩口形状对应,因此能够一次成型。扩口后,材料外径也会形成与挤压头相似的形状,且外径也会增大,形成头部加工余量。这样就可以使用较小外径尺寸的坯管加工一些大头零件,从而达到节约材料,减少加工工序的目的。挤压扩口成型的快慢跟挤压头推进速度直接相关,而且扩口形状适应面大。挤压扩口虽然效率高,但对金属筒的硬度有要求,局限性较大,过硬则容易涨裂,过软则挤压时金属筒会发生弯曲。而且挤压过程涉及的相关因素较多,除了材料硬度外,还包括金属筒内径、外径、厚度等因素,如何选择合适的挤压力和推进速度难以掌握,目前还只能根据经验来挤压扩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扩口工艺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掌握的金属筒圆孔扩口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金属筒圆孔扩口方法,其步骤为:
(1)将金属筒通过定位机构定位,避免挤压扩口时产生移动;金属筒硬度为HB75°~110°,壁厚5~10mm,外径30~80mm;
(2)挤压头在动力机构的推动下进入金属筒扩口端并沿金属筒轴向运动,直到挤压头到达行程的终点,挤压头的推进速度v≤13mm/S,挤压力挤压头为硬质挤压头,其形状与需要成型的扩口对应,挤压头由位于前端与挤压前管口直径大小对应的起导向作用的导向段、位于中部起主要变形作用的变形段和位于尾端与挤压后管口直径大小对应的起定型作用的定型段构成,变形段纵截面为等腰梯形、鼓形、哑铃形等形状;
式中,F为挤压力,H为挤压头变形段高度,D为挤压头导向段直径;A为导向段和定型段横截面面积之差,σb为挤压材料抗拉强度,Z为变形系数,N为工具形状系数,k为挤压部分形状系数,μ为摩擦因数。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材料抗拉强度σb为350~550Mpa,变形系数Z为1~1.8,工具形状系数N为1~2.5,挤压部分形状系数k为1.3~3,摩擦因数μ为0.05~0.3。
本发明根据金属筒和挤压头的相关数据即可得到扩口的控制数据(速度和挤压力),按照该控制数据进行加工即可稳定地得到所需的扩口,扩口后成型稳定。本方法易于掌握,避免了依靠经验扩口可能带来的对金属筒的损坏,而且经验扩口对金属筒的依赖性强。由于扩口后孔不会回缩,产品一致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挤压头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挤压头变形段各种形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金属筒圆孔扩口方法,其步骤为:
(1)将金属筒通过定位机构定位,避免挤压扩口时产生移动;
(2)挤压头在动力机构的推动下进入金属筒扩口端并沿金属筒轴向运动,直到挤压头到达行程的终点。挤压头为硬质挤压头,其形状与需要成型的扩口对应。挤压扩口方法要求金属筒扩口段孔的大小必然与未扩口段孔的大小之间存在尺寸上的过渡,即孔径不能一步扩到位,需要逐步到位,否则按本方法是无法扩口的,因此扩口后金属筒由三段构成-未扩口段、过渡段和扩口段。相应地,挤压头也由三段构成-位于前端与挤压前管口直径大小对应的起导向作用的导向段1、位于中部起主要变形作用的变形段2和位于尾端与挤压后管口直径大小对应的起定型作用的定型段3构成,见图1;变形段2纵截面为等腰梯形、鼓形、哑铃形等形状,金属筒的变形主要在变形段经过时产生。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确定挤压头的推进速度和挤压力。理论上挤压头的推进速度越慢,越有利于材料变形,但这影响生产效率,综合考虑后确定推进速度v≤13m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小康汽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小康汽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420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