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球扁钢轧辊孔型进口复合导板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42108.9 | 申请日: | 2010-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8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姜春锋;章崇先;易兴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9/16 | 分类号: | B21B39/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梁展湖;张先芸 |
地址: | 40008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扁钢 轧辊 孔型 进口 复合 导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球扁钢轧制工艺的轧辊孔型进口处的导板结构,尤其是一种复合导板结构。
背景技术
在球扁钢轧制工艺中,安装在轧辊孔型入口处的引导装置称为导板装置。其作用是正确地将轧件导入轧辊孔型,保证轧件在孔型中稳定的变形,并得到要求几何尺寸的球扁钢;此导板装置可强行控制轧件扭转或弯曲变形,并按一定方向运动。目前现有的导板装置,其结构为:包括导板梁和顺球扁钢输送方向设置的两固定导板,其中球扁钢的两块固定导板组成的内侧腔形与球扁钢外形相匹配。
上述这种导板装置,由于其两侧的导板均为固定设置,故存在以下缺陷:
(1)容易使产品产生刮线、弯扭等缺陷。
(2)由于轧件与导板是点接触,加快导板磨损,增加导板消耗和更换频率,导板磨损后需整体更换,成本高。
(3)由于导板是紧固在导板梁上,所以当产品出现卡死或产品缺陷,需要对导板进行调整时,增加了调整难度和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两导板内侧面间距可调,从而减少了产品刮伤,减少导板消耗,可防止出现产品卡死现象的球扁钢轧辊孔型进口复合导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球扁钢轧辊孔型进口复合导板,包括导板梁和顺球扁钢输送方向设置的两固定导板,其特点在于,在球扁钢腹板一侧的固定导板内侧还设置有一活动夹板,所述活动夹板尾部靠一竖向设置的楔铁连接在所述固定导板内侧的一横槽内,所述活动夹板与另一固定导板组成的腔形与球扁钢形状相匹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夹板上方的固定导板上还设置有竖向调节螺栓,所述活动夹板侧面的固定导板上还设置有横向调节螺栓。这样可通过调节螺栓,方便地对活动夹板的上下,左右位置进行调节,可对产品尺寸进行精确的控制。其中作为优化,所述竖向调节螺栓数量为一个,所述横向调节螺栓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竖向并列地设置于后方,一个设置于前方,所述后方和前方是指针对产品送料方向而言,这样,设置于后方的两个横向调节螺栓可起到粗调的作用,设置于前方的横向调节螺栓可起到微调的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两固定导板上端还横向架设有一固定螺栓,这样可使导板在受到侧压时不向外侧移位,同时对产品宽度可进行微调,保证了产品的尺寸。
综上所述,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由于增设了位置可调的活动夹板,故可通过调节夹板内侧的间距从而减少产品出现刮伤等缺陷;同时当出现缺陷或卡死钢时,也可方便地调整夹板的开口度,增加了调整效率,减少废品产生,提高了成材率;另外,本发明中对导板的磨损主要集中在夹板上,出现磨损时只要更换磨损的夹板就可以了,无需经常更换固定导板,这样就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工模具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时,如图1、图2所示,一种球扁钢轧辊孔型进口复合导板,包括导板梁1和顺球扁钢输送方向设置于导板梁1上方的两固定导板2、3,其中,在球扁钢腹板一侧的固定导板2内侧还设置有一活动夹板4,所述活动夹板4尾部靠一竖向设置的楔铁5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导板2内侧的一横槽9内,所述活动夹板4与另一固定导板3组成的腔形与球扁钢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地,具体实施时,所述活动夹板4上方的固定导板2上还设置有竖向调节螺栓6,所述活动夹板4侧面的固定导板2上还设置有横向调节螺栓7,所述竖向调节螺栓6数量为一个,所述横向调节螺栓7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竖向并列地设置于后方,一个设置于前方,所述后方和前方是指针对产品送料方向而言,这样,设置于后方的两个横向调节螺栓7可起到粗调的作用,设置于前方的横向调节螺栓7可起到微调的作用。同时,所述两固定导板2、3上端还横向架设有一固定螺栓8,这样可使导板在受到侧压时不向外侧移位,同时对产品宽度可进行微调,保证了产品的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421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