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Fe-Al-Cu块体纳米晶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46307.7 | 申请日: | 201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1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喇培清;杨洋;程春杰;卢学峰;魏玉鹏;赵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16 | 分类号: | C22C38/16;C22C1/00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fe al cu 块体 纳米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铝铜的块体纳米晶合金制备技术。
背景技术
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低廉的成本,较低的密度,好的耐磨性,优异的抗氧化性,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结构材料,但它们的室温本征脆性问题严重阻碍着其应用。晶粒尺寸的纳米化有望解决其普遍存在的室温脆性问题。但是,传统的从纳米颗粒出发的热压工艺存在制备技术复杂、成本高、材料质量不高(例如材料中存在大量空洞)、颗粒纳米尺寸难以保持等缺点。而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大变形法很难得到晶粒尺寸小于100nm的材料,并且基本局限于金属材料。因此,至今还没有一种获得块体纳米结构材料的简便、成本低且可放大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这一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纳米晶材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Fe-Al-Cu块体纳米晶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Fe-Al-Cu块体纳米晶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其Fe-Al-Cu块体纳米晶合金,按质量百分比计,组分为:Al10~14%,Fe65~85%,Cu1~25%。Fe-Al-Cu块体纳米晶合金制备方法,其步骤为:按Al26%~31%,Fe2O3 58~69%,Cu 0.6%~16%的质量百分比,称取相应的粉末状组分,在球磨机中混合8~16小时,在20~60MPa的压力下压实,在3~8MPa氩气保护下、在260℃通过铝热反应制备晶粒尺寸为15-30纳米的合金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获得纳米晶粒尺寸的块体Fe-Al-Cu材料,同时材料制备成本较低。
本发明的一些性能如下表:
压缩实验在济南试验机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最大载荷10t,压头速度0.5mm/min;硬度在HBRVU-187.5型布洛维氏光学硬度计上测定,其测试条件为,载荷298N,加载持续时间15s;晶粒尺寸通过X射线衍射仪测得,衍射角是5~100度,以及JEOL-2010透射电镜观察,最高加速电压200kv,放大倍数100k倍,晶格分辨率0.194nm。
上述的这些性能指标都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按质量百分比计,Al 30.9%,Fe2O3 68.6%,Cu 0.5%,原料为粉末状,称取相应的质量,将称好的粉末在行星式球磨机中混合16小时,在其表面放上引燃剂,然后将混合好的反应物料置于配有铜底材的铜模具中并用压力机在60MPa的压力下压实,在铝热反应容器中进行反应,室温下用氩气吹扫反应容器排除其中的空气,等到容器温度升至180℃时再次排气,然后通入8MPa的氩气继续升高容器温度。当容器内温度达到260℃左右时引燃剂开始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热,从而引发反应物料间的反应。反应在几秒钟时间内完成,生成的产物在氩气保护下随炉冷却至室温制得合金。得到的合金成份为(质量百分数),Al 13.7%,Fe 85.3%,Cu 1.0%。性能数据:硬度(HV):423,抗压强度:1613.0MPa,最大压缩变形率:24.0%,屈强比:0.48,晶粒尺寸:27.4 nm。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463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