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鹅口疮的中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0836.0 | 申请日: | 2010-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2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斐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斐芬 |
主分类号: | A61K36/489 | 分类号: | A61K36/489;A61P1/02;A61P31/10;A61K35/64;A61K31/0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92 上海市虹***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鹅口疮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鹅口疮的中药。
背景技术
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孩子,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以及奶头、食具不卫生,使霉菌侵入口腔黏膜。这些孩子机体抵抗力普遍较差,如果口腔护理不当,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并大量繁衍。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处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不易拭去,强行去除,其下方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壅塞咽喉,影响呼吸,患儿烦躁不安、拒食。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主症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故名。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致。
目前,没有能够治疗鹅口疮的有效中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治疗鹅口疮的中药。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鹅口疮的中药,由下述原料药按重量份组成:青黛1~3份、甘草1~3份、马勃1~3份、冰片1~3份、石榴皮1~3份、茵陈1~3份、莱菔子1~3份、五倍子1~3份、细辛1~3份、儿茶1~3份、苦参1~3份、紫草1~3份、香墨1~3份。
将上述原料药经灭菌后混合均匀,再经干燥、粉碎后,制成散剂。
上述所有原料药均为常用中药材,在中国药典中皆有详细记载。
本发明正是基于中医对鹅口疮发病机理的研究及治疗原则,参考现代药理研究对中药治疗鹅口疮的科研成果,按中医理论组方,从中草药中进行筛选、精心配伍,使药物更直接、快速、完全地作用于病灶,专病专药,辩证施治,安全可靠。
本发明以纯中草药为原料,经科学配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燥湿敛疮的功能,见效快,治愈率100%。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治疗效果好,安全无毒副作用,用药方便、便于携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分别称取青黛1克、甘草3克、马勃1克、冰片3克、石榴皮1克、茵陈3克、莱菔子1克、五倍子3克、细辛1克、儿茶3克、苦参1克、紫草3克、香墨1克。
将上述原料药经灭菌后混合均匀,再经干燥、粉碎后,制成散剂。
实施例2
分别称取青黛3克、甘草1克、马勃3克、冰片1克、石榴皮3克、茵陈1克、莱菔子3克、五倍子1克、细辛3克、儿茶1克、苦参3克、紫草1克、香墨3克。
将上述原料药经灭菌后混合均匀,再经干燥、粉碎后,制成散剂。
将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制得的散剂,应用于临床。
本中药的使用方法是:让患者张口,将患处暴露,再将药物吹散于患处,患者闭口含药5~10分钟,每日2~4次,重症者可内服0.1~0.3g。
本发明以纯中草药为原料,经科学配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燥湿敛疮的功能,见效快,治愈率100%。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治疗效果好,安全无毒副作用,用药方便、便于携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斐芬,未经王斐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08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