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渔线轮用往复式绕线凸轮轴和使用该轴的往复移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2773.2 | 申请日: | 2010-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5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落合浩士;井上彻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岛野 |
主分类号: | A01K89/015 | 分类号: | A01K89/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渔线轮用 往复 式绕线 凸轮轴 使用 移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渔线轮用的往复式绕线凸轮轴(traversecamshaft)和使用该往复式绕线凸轮轴的往复移动机构,该渔线轮用的往复式绕线凸轮轴和卡合部件卡合,该卡合部件用于使渔线轮的渔线引导部和卷线筒相对往复移动。
背景技术
在纺车式渔线轮的摆动机构或双轴承渔线轮的均匀卷绕机构等类型的渔线轮往复移动机构中,使用往复式绕线凸轮轴使渔线引导部和卷线筒沿轴向作相对往复移动。在纺车式渔线轮中,用往复式绕线凸轮轴使顶端安装有卷线筒的卷线筒轴相对于渔线引导部作往复移动,而在双轴承渔线轮中,用往复式绕线凸轮轴使渔线引导部相对于卷线筒作往复移动。
应用于这些往复移动机构的往复式绕线凸轮轴,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槽宽一定,呈封闭状态的螺旋形凸轮槽,凸轮槽上,槽与槽之间有交叉的部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设置在摆动机构的滑块上或均匀卷绕机构的渔线引导部上的卡合部件卡合在该凸轮槽内。该卡合部件与凸轮槽保持卡合的同时,可沿着凸轮槽来回移动,使滑块或渔线引导部沿着卷线筒作往复移动。
在现有技术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其卡合部件的卡合部分的中央部的宽度较大,而该卡合部件两端部的宽度要比中央部的宽度窄。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139293号
由于在现有技术的往复移动机构中的凸轮槽的宽度是相同的,而卡合部件的卡合部分的中央部的宽度较宽,因此可以防止卡合部件 的顶端因与凸轮槽的交叉部分发生接触而发出异响,或使操作感变差的情况出现。
但是,由于卡合部件的卡合部分的厚度呈中央部较厚而两端部较薄的状态,所以卡合部件和凸轮槽之间的接触部分被限定在卡合部件的中央部分。因此,卡合部件在凸轮槽中容易产生无用的转动,或因卡合部件和凸轮槽之间的接触状态产生变化,使阻尼发生变化而导致操作感变差的情况出现。此外,卡合部件在来回移动时,在凸轮槽的交叉部分会与交叉部分发生接触并发出异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渔线轮用的往复式绕线凸轮轴,能够遏制卡合部件产生无用的转动以遏制异响的发生或操作感变差的情况出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1中的渔线轮用的往复式绕线凸轮轴和卡合部件卡合,该卡合部件用于使渔线轮的渔线引导部和卷线筒作相对往复移动,所述往复式绕线凸轮轴包括轴身和凸轮槽,其中,所述轴身至少在渔线轮的手柄向收线方向的转动时与之联动而转动,所述凸轮槽形成在所述轴身的外周面上用于与所述卡合部件卡合,该凸轮槽为封闭的螺旋形,在槽与槽之间至少有一处交叉,在该凸轮槽中,设有多个第1槽部和多个第2槽部,所述多个第1槽部相对于所述轴身的转动方向,位于交叉部分的下游一侧,所述多个第2槽部相对于所述轴身的转动方向,位于所述交叉部分的上游一侧,且第2槽部的宽度比第1槽部的宽度要大。
当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往复式绕线凸轮轴制成往复移动机构,使往复式绕线凸轮轴向收线方向转动时,由于卡合部件会从宽度较窄的第1槽部通过交叉部分向宽度较宽的第2槽部移动,在凸轮槽中与之产生相对移动,因此,卡合部件会在被宽度较窄的第1槽部约束的状态下进入交叉部分,再从交叉部分到达宽度较宽的第2槽部并重复该动作。所以,卡合部件不仅在第1槽部中很难进行无用的 转动,而且还很难接触到交叉部分。此外,由于过了交叉部分就会通过宽度较宽的第2槽部,所以卡合部件还很难接触到第2槽部。
这里,由于卡合部件在比交叉部分靠近转动方向的下游一侧的位置与宽度较窄的第1槽部卡合,即在往复式绕线凸轮轴向收线方向转动时,在相对交叉部分的移动方向上在卡合部件将要进入该交叉部分一侧的位置,卡合部件与宽度较窄的第1槽部卡合,所以,由于卡合部件不仅在其将要进入该交叉部分一侧的位置很难进行无用的转动,而且该卡合部件还会很难接触到交叉部分,从而可以遏制发出异响和操作感变差的情况出现。另外,由于过了交叉部分之后槽宽就会变宽,所以卡合部件和第2槽部之间的接触也会变少,从而可以遏制操作感变差的情况出现。因此,该技术方案可通过遏制卡合部件的无用的转动来遏制发出异响和操作感变差的情况出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岛野,未经株式会社岛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27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梯装置
- 下一篇:通过控制燃料供给限制涡轮速度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