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污泥减量与污泥中内分泌干扰物协同去除的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2864.6 | 申请日: | 2010-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0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强志民;聂亚峰;张鹤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11/06;C02F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污泥 污泥 内分泌 干扰 协同 去除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减量与污泥中内分泌干扰物协同去除的工艺,属于环保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技术中应用最广泛和最成熟的技术,目前全世界大约有90%的污水处理厂采用活性污泥法作为核心处理技术。然而,活性污泥法存在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是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需要处理。目前剩余污泥的处置方法主要包括填埋、土壤改良和焚烧,由于剩余污泥中可能含有大量重金属、病源微生物和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因此土壤改良的应用在某些国家已被禁止,而填埋和焚烧处理方式也要面对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和严格的环保法规限制。因此,各国学者对于活性污泥工艺中污泥的减量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已有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而其中活性污泥的臭氧氧化技术是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种,可以实现活性污泥系统中剩余污泥的零排放。但在活性污泥的臭氧减量化过程中,大量吸附于污泥中的有毒有害有机微污染物可能不被充分降解,进而随着污泥解体被释放到水相中,增加污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导致系统出水中有机微污染物浓度升高,对水体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内分泌干扰物是近年来日益引起关注的一类广泛存在于污水处理设施中的有机微污染物,其代表性的物质主要包括雌酮(E1)、雌二醇(E2)、雌三醇(E3)、乙炔基雌二醇(EE2)、双酚A(BPA)和壬基酚(NP)。研究表明,即使1~10ng/L的E2或0.1ng/L的EE2就能造成水体中的雄鱼出现雌性化的特征。因此,为了减小污泥减量化工艺对污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的影响,急需开发一种可以在污泥减量的同时有效去除污泥中吸附的内分泌干扰物的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活性污泥减量与污泥中吸附的内分泌干扰物协同去除的工艺,该工艺技术路线简单,与单独臭氧污泥减量工艺相比,可以增强污泥的减量效果并同时高效去除污泥中的内分泌干扰物。
该工艺的处理装置如附图所示。活性污泥批次加入污泥氧化反应器(1)中,然后连续通入由臭氧发生器(2)产生的臭氧气体。臭氧气体的分布通过曝气头(9)实现。通过调节臭氧气体流量、臭氧发生器电流以及臭氧氧化时间,可以控制对活性污泥的臭氧投加量。在污泥臭氧氧化的同时,将一定量的H2O2水溶液由蠕动泵(6)连续加入到污泥氧化装置中,或在臭氧化开始的同时一次性投加所需的H2O2,使其产生臭氧和H2O2的联合氧化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关键:在于臭氧和H2O2必须同时投加,共同作用于活性污泥,臭氧的投加量为每克干污泥不小于30mg,同时严格控制投加臭氧与H2O2的摩尔比率为1∶1.5,使其产生最大的污泥溶解减率和内分泌干扰物去除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臭氧和H2O2均具有溶解活性污泥细胞的能力,因此共同投加可以促进污泥的溶解效果。另外,H2O2与臭氧的反应可以加速生成羟基自由基(·OH),而·OH与大部分的有机物的二级反应速率可以达到109M-1s-1水平,因此大大加速了一些难降解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提高了它们在污泥臭氧化过程中的去除率。但是H2O2与臭氧的投加摩尔比率必须严格控制,因为H2O2加速臭氧分解会导致臭氧与微量有机物污染物的直接氧化反应速率降低,对目标物的降解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强亲脂性物质(如NP),它们绝大部分被污泥颗粒吸附,而臭氧与它们在颗粒表面的直接氧化反应是其去除的主要途径。过量投加H2O2可能会降低通过该途径的氧化降解反应速率。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与单独臭氧污泥减量化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以使污泥的溶解率增加约13%,增强污泥减量效果;
2.在污泥减量的同时,可高效去除污泥中吸附的有毒有害有机微污染物(特别是内分泌干扰物)。这意味着整个活性污泥系统的有机微污染物负荷被降低,可以改善污水处理系统对一些强亲脂性、难降解物质的去除效率。
3.该工艺系统构造简单,易于实现连续自动化运行,操作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28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源连接器的转接结构
- 下一篇:连接器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