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分散磷酸铁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锂离子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2881.X | 申请日: | 2010-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7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兆平;杨石榴;周旭峰;张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1397 | 分类号: | H01M4/1397;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袁忠卫 |
地址: | 315201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散 磷酸 纳米 材料 制备 方法 及其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 ||
1.一种单分散磷酸铁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可溶性的锂源化合 物,亚铁源化合物,磷源化合物溶于水中或水和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中;控制混合溶液 pH值在5~8之间,按可溶性的锂源化合物,亚铁源化合物,磷源化合物中锂∶铁∶磷 摩尔比等于1~3∶1∶1混合,混合时添加顺序是磷源溶液或锂源溶液中的一种先加入 到有机溶剂中搅拌混合,再将剩下的一种溶液加入到上述溶液里搅拌混合,最后将亚铁 源溶液加入到上述溶液里搅拌混合,且使最终的混合溶液里的有机溶剂对水的体积比保 持在1∶3~3∶1之间;然后将混合物转移至高压反应釜里加热处理,在120℃~230℃ 之间处理反应2~24小时,再将产物经过洗涤、干燥、包碳、球磨混合、退火处理后得 到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分散磷酸铁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可溶性的锂源化合物,亚铁源化合物,磷源化合物混合时掺杂了掺杂元素化合物, 掺杂元素化合物溶于水中或水和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中,掺杂元素化合物为镁、锌、铜、 锰、钴、镍、铝、钛、锆、铌、钨、或者稀有金属的可溶性盐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掺 杂元素的摩尔分数在0.5%~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分散磷酸铁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退火处理是指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气氛中以1℃/min~10℃/min之间的升温速率,退 火温度在400~800℃之间,退火时间在2~12小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分散磷酸铁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洗涤为过滤、离心中的一种;所述的干燥为喷雾干燥、真空抽滤干燥和离心后直接 加热干燥中的一种;所述的包碳为原位溶剂热糖类碳化包碳,非原位粉体球磨混合包碳, 非原位分散纳米颗粒苯胺或者吡啶分子聚合包覆一种;所述的球磨为粉体干法球磨或添 加少量溶剂湿法球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分散磷酸铁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可溶性锂源化合物为氢氧化锂、氯化锂、硫酸锂、硝酸锂、磷酸二氢锂、醋酸锂中 的一种;所述的可溶性亚铁源化合物为硫酸亚铁、氯化亚铁、乙酸亚铁中的一种;所述 的可溶性磷源化合物为磷酸、磷酸二氢锂、磷酸铵、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中的一种; 所述的包碳采用碳源化合物为含有碳氢氧或碳氢氧氮元素的聚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分散磷酸铁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混合溶剂中的有机溶剂为能与水互溶的乙醇、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四甘醇、 聚乙二醇、甘油、丁三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7.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的正极片由涂布于正极集流体上的一层正极活性材 料构成;负极片由涂布于负极集流体上的一层负极活性材料构成;隔膜位于正极片与负 极片之间;所用电解液为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为包碳后的磷 酸铁锂,所述的包碳后的磷酸铁锂纳米材料是通过以下方法获得:
将可溶性的锂源化合物,亚铁源化合物,磷源化合物溶于水中或水和有机溶剂的混 合溶剂中;控制混合溶液pH值在5~8之间,按可溶性的锂源化合物,亚铁源化合物, 磷源化合物中锂∶铁∶磷摩尔比等于1~3∶1∶1混合,混合时添加顺序是磷源溶液或 锂源溶液中的一种先加入到有机溶剂中搅拌混合,再将剩下的一种溶液加入到上述溶液 里搅拌混合,最后将亚铁源溶液加入到上述溶液里搅拌混合,且使最终的混合溶液里的 有机溶剂对水的体积比保持在1∶3~3∶1之间;然后将混合物转移至高压反应釜里加 热处理,在120℃~230℃之间处理反应2~24小时,再将产物经过洗涤、干燥、包碳、 球磨混合、退火处理后得到磷酸铁锂正极活性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溶性的锂源化 合物,亚铁源化合物,磷源化合物混合时掺杂了掺杂元素化合物,掺杂元素化合物溶于 水中或水和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中,掺杂元素化合物为镁、锌、铜、锰、钴、镍、铝、 钛、锆、铌、钨、或者稀有金属的可溶性盐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掺杂元素的摩尔分数 在0.5%~5%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288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