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药的种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3501.4 | 申请日: | 2010-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5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军;刘玉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学军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C05F17/00;C05G1/00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范严生;张媛德 |
地址: | 650041 云南省昆明市***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药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特别涉及薯蓣科薯蓣属山药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山药属薯蓣科薯蓣属,为多年生草本蔓生性植物。我国山药自夏、商起就开始种植,明清以来逐渐形成地道药材,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对无公害保健食品的需求量增加,而山药和其他蔬菜相比,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属于不使用农药产品,且产品生长于地下,受大气污染少,产品质量容易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因此,山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矛盾日趋明显。但是,因山药长于1.5米或更深的土层内,收挖劳动强度过大,收挖成本过高。因此,改变山药传统的种植方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经济效益,调整种植结构是一项科技创新的紧迫任务。
目前,我国的山药种植一直沿用传统的大田种植办法,其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生长期较长。一般每亩种植2000株左右,扣除开沟建垄后,土地面积使用率为50%,每亩只能两年轮作。种植收挖成本过高,劳动强度大,因山药生长于1.5米地下或者更深土层内,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可用12型手扶拖拉机开沟,费用500元,收挖时只能用人工,每亩需青壮劳力3人×10天才能挖完,工时费用1500元左右,种植人工5人,合计需5000元,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节约土地资源,种植成本低、收挖容易且可降低劳动强度的山药种植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山药种植方法,其步骤如下:
a.备肥,调整土壤的Ph为5.5—7后,将圈肥和土肥、草木灰拌匀,堆腐发酵,发酵温度在15℃—45℃之间;
b.将步骤a拌匀的土肥浇水,疏松泥土,以手捏湿润为度,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8%—12%最为适宜,将拌匀的土肥装入编织袋或麻袋内;编织袋或麻袋的大小按山药品种的最大生长长度来定,如90cm×60cm的袋子,可种长山药5株,扁山药3株,植株密度距离为方圆15cm。
c.将步骤b装土肥后的编织袋或麻袋按南北通风、东西向纵向排列,山药生长光照充足;
d.种植栽培:到了种植山药的季节,将精选的山药种块直接栽入装有土肥的编织袋或麻袋内,注意芽头向上,待幼苗露出土面,每袋3-5苗,盖上3-5公分泥土肥,再加盖一层麦杆、稻草,使之浇水时上层土不会板结,使苗芽保温效果好,促使苗芽快速生长;
e.浇灌:在种植前浇一次水,种植后不再浇水,直到出苗后8-15天浇第一次浅水,原则上出苗不足1米时不宜浇水,而且要浇小水这样有利于山药根系扩展,增强抗旱能力;7天后再浇第二次浅水,注意防止地面板结,浇水后用浅齿耙进行浅中耕。浇第三次水时加大水量,保持土壤潮湿的状态,以满足山药生长对水分的要求;
f.施肥:因山药根系分布在30厘米表层土内,所以应施浅肥,以不伤害根系为主,特别提倡大量施用有机肥采用土面铺粪的办法、从种植到发棵都施铺粪,铺粪种植可以陆续供给营养,而且春季可提高地温,夏季可降低土温,稳定土壤透气,防除杂草的功效;铺粪在生地栽种山药时效果更好;
g. 管理:在苗高30公分时搭立支架,支架高不低于2米;支架高度的2/3处搭立横杆,四周连接成长方形,遇到大暴雨、冰雹时可盖上薄膜,防止天灾减产。出苗初期拔除多余的初生茎枝,每株留一条强壮的主茎,8月份后打掉部分侧枝顶部,同时叶面喷施2%-3%的红糖或白糖液,可使叶片增大,叶绿素含量增加,植株抗病能力增强。每隔5-7天喷施一次,喷3-5次;
h.病虫害防治:用糖、腊、酒和水的比列为3:4:1:2,另加少量敌百虫装入盆内,晚间放入田间地上诱杀蛾类成虫;
i.收挖:当山药上面的枝条枯死,叶子掉落后,开始采收,先拔出枝架,抖落茎蔓上的山药豆,将编织袋或麻袋中的泥土倒出,分规格检出袋中大小山药;
j.将编织袋或麻袋中泥土集中堆放,测出土中泥肥氮磷钾含量,再配方、晾晒、消毒、杀菌,等待下一年重复使用。
步骤a所述的土肥,它的配方比例为砂土:有机肥:复合肥:生石灰=500:250:6:1-2,经过三次堆腐发酵后的腐熟肥与腐质土或沙土混合、加拌少量生石灰、充分晾晒、消毒、杀菌而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学军,未经李学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35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体内基因电转导仪
- 下一篇:羊草水孔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